即将消失的标语

宣传标语,历来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励人们为实现某一个目标奋进前行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历史阶段,宣传标语内容各有不同,并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在多年以后,成为见证某一段历史的印记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在一个小乡村里,无意间,一个“工业学大庆”的标语撞进了我的眼帘。

标语写在一座于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农村老屋外墙壁左上方。字体端端正正、规规矩矩,似乎是标准宋体,但也带有点魏碑的味道。

“工业学大庆”,是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的号召。因此,这个“工业学大庆”这的标语,应该就是1964年写在这座已被废弃的老屋墙壁之上的。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工业学大庆“标语远观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工业学大庆“标语近观

听周围的人讲,这座老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这家主人嫁女时修建的。如今,老主人们以及嫁到重庆的女儿,都已去世多年。唯独这座老屋还在,只是早已不住人了,被用于堆放柴草杂物。

如今,时间早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且即将由00年代跨入20年代,经历五六十年之后,这副标语字迹如此清晰,真还令人感到意外。

其实,这标语书虽然写在老屋的外墙上,但是高居于左上方,如果不搭梯子,根本没有人能用手触摸;而且,这个位置刚好为屋檐遮挡,只要不出现经常性的狂风暴雨,很不容易受到风雨的洗刷侵蚀。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也属情理之中。

听老人们说,当时的标语,不仅仅是书写在墙壁上。只要有可写并显眼的地方,都要用大扫帚之类的工具,裹上拌好的石灰水,在其上面书写指定的内容。写在墙壁上的,被称为“墙标”;写在岩面上的,叫“岩标”,用纸写贴在墙壁上或悬挂在某一高处的标语,叫“纸标”。其中,纸标用得最多最频繁。比如,要召开某个会议时,事先就要做一副“XXX大会”的标语,悬挂在会场主席台正上方,这叫“会标”。后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纸标还演变成布标。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过去常用的会标

事实上,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市、县及以下地方各级,都热衷于写会标。不仅如此,在会场四周,还会张贴或悬挂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对联式标语,主要用途是营造气氛。然而,多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反形式主义的逐渐深入,现在纸标和布标差不多已经绝迹了。

但是,开一个会如果没有一个会标,怎么让大家明确会议主题呢?这也好办,现在会场上都用上电子显示屏了,直接通过电子显示屏显出来,比以往的纸标肯定经济和环保多了。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现在常用的电子显示屏

话归正题。

”工业学大庆“的标语,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

实际上,这和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石油有关。

我国虽然石油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在解放前,石油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原油产量极低。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仅12万吨,外国石油公司垄断了中国的石油市场。因此,中国就一直被称为”贫油国“。

1952年2月,毛泽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支援石油工业建设。1958年,中国把石油勘探重点转移到被外国专家判定为"无原油"的东部地区,在东北、华北等几个大盆地展开了区域勘探。1959年9月6日,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经过三年多的奋战,1963年底,大庆油田完成探明和建设,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吃苦耐劳、公而忘私的大庆人,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的热潮。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工业学大庆“宣传画

于是,热潮褪去的几十年过后,”工业学大庆“的标语也就当时历史的见证。

与”工业学大庆“标语同时相存的,还有另一个标语,叫”农业学大寨“。在那座老屋墙壁上,没有见到这个标语,让人甚感奇怪。

”农业学大寨“,也是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个全国性运动。

据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通讯《大寨之路》报道: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

《人民日报》在刊登大寨人先进事迹的同时,还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

此后,全国农村就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历史印记录②||即将消失的标语

”农业学大寨“宣传画

直到70年代末,”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标语,特别是墙标、岩标等,直到现在还有相关遗存。

只不过,因为长时间日晒雨淋,原来的岩标差不多风化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房屋的不断改造,一些书写在墙壁上的标语,也随同被改造的老屋在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至于相关的纸标,基本上没有遗存了。

像这种老屋上的标语,几乎可以等同于文物了吧?我们是否可以将其保护和利用起来,让它们给今后的人们讲述那些充满经验和教训的特定历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