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繁榮的資本市場將成本世紀第三個國運

記者 | 張藝

“本世紀中國收穫了兩大國運,第一個十年收穫全球化紅利,第二個十年收穫了互聯網紅利。今天及未來十年,我們正在打造中國的第三個國運——一個繁榮的、有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在深圳作出上述表示,同時,劉煜輝提出了用數據替代“磚頭”的觀點,以此來應對中國經濟轉型時的風險。

在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上,劉煜輝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當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GDP體量將達到美國的75%,未來30年中國有兩個確定性。

在第一個15年,達到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的遠景目標,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GDP,超過美國;在第二個15年,“我們很可能見證的一個事實是,美國GDP變成中國的75%。”

美國方面,劉煜輝表示關注未來拜登上臺後,將怎樣改變美國政策。

劉煜輝提到“羅斯福新政”,他認為,“從最近各方面的信息來看,我個人深切地感覺到美國有可能推出‘羅斯福新政’。下一個四年美國的宏觀政策要進入前所未有的財政寬鬆,美國要幹基建了,要大投資了。在我印象中,這已經是時間非常久遠的事情了。”

對於當下中國的轉型,劉煜輝比喻成一個踩著剎車下坡的嚴重超載的重卡。

第一,嚴重超載。過去長時間高槓杆高負債,怎麼去踐行內循環為主、雙循環搭配這樣的格局,是要考慮的問題。

第二,坡長且陡。中國面臨著製造、經濟下行中疊加的問題,註定是持久戰。

第三,路況複雜。有很多坑坑窪窪的事件要小心應對,如新冠疫情的災害。

為了應對整個轉型過程中的風險,劉煜輝認為,需要有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核心是替代—用數據替代“磚頭”。

“中國今天之所以能夠和美國掰手腕,來自於中國有一張巨大的經濟網絡。物聯、數聯、智聯,萬物互聯。中國正從工業的經濟形態迅速地推進到數字經濟時代和信息經濟時代。”劉煜輝表示,用新型生產要素去替代傳統生產要素衰退,用新型生產要素去激活快速衰變的傳統生產要素。

劉煜輝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數據和場景,相當於工業經濟中石油是最寶貴的資源。“中國是唯一一個把互聯網當成基礎設施劃分的國家,是唯一一個日常大量的產生數據、產生信用、產生產品的國家,這都是國家在新的經濟形態上面的財富的創造。”

劉煜輝提出,中國已經打造了5G高速公路,但是高速公路上現在車流量不行,場景對應的很少,所以需要為高速公路創造車流量。

5G直接對應的產品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自動駕駛,一個是工業互聯網,包括自動生產、自動製造。支撐高速公路還需要強大的網絡,要構建一個綠色高效安全能源體系去支撐,即光伏、核能、儲能的突破。

劉煜輝還稱,支撐這個生態的金融是法定的數字貨幣。“百年未有之變局其中核心關鍵是,國際貨幣主體一定也會發生變更。未來背書來自於大量的數據和場景,新型的數據要素。中國每天都在創造大量的新型要素,這是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最重要的驅動力。”

對於資本市場,劉煜輝認為,經過兩年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的改革,科創版、註冊制等,市場的質地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悄然改變著中國經濟轉型的生態。居民的財富正以一個非常顯著的邊際速度發生結構性的改變,資源配置發生結構性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