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至商周以來,諸侯越級厚葬之風越刮越烈,周天子的禮制規定被丟到牆角發黴。

青銅鼎器本來是貴族王侯身份的象徵,隨葬的標配,當時卻成了“很時髦”的追求。

不僅是諸侯經常越線,普通老百姓也想嘗試下這種感覺,於是乎“庶人用陶鼎隨葬”的現象開始頻頻出現。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陶鼎


我們都清楚,鼎這種器物最初是用來煮飯的廚具,後來逐漸演變成象徵權利地位的標誌。

這種隨葬的陶鼎和標準青銅鼎還是有差別的,這玩意怎麼看都很像“火鍋”。

不過,可別小看了這些陶製鼎器,當青銅鼎的地位如日中天之時,它們的身價也隨之提高,也有禮制的意義。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漢黃釉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西漢彩繪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陝西寶雞漢墓出土鉛釉陶鼎


戰國至漢代曾大量出現鉛釉陶鼎和彩繪陶鼎,多作隨葬冥器,漢代以後則逐漸消失。

陶鼎隨葬只是其中之一,小到吃喝用品、生活用具、各種紡織品、服飾,大到墓穴的建造、儀式、棺木等無不爭相攀比。

畢竟當時的生產效率不高,世間大刮這種“不正之風”,大量民生物資被深埋地下,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劇增,造成的浪費屬實不小,使得當權者也有察覺,這種風氣不僅僅是對禮制的僭越,更多的是對物資的浪費和對民生與軍備的影響。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韓非子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衾,材木盡於棺槨。桓公患之,以告管仲。管仲曰,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也,則利也。於是乃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罪夫當喪者。”

齊桓公對厚葬之風很擔心,於是跟管仲討論,管仲一語道破,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唄,於是出臺了非常重的懲罰條例。

但齊桓公自己卻違規,成了厚葬的典範。

齊桓公的墓在西晉永嘉年末被盜,根據《史記》所載:“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晉永嘉年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狗入中,得金蠶數十簿,珠緛、玉匣、繒採、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當權者都不能以身作則,典型的州官與民火的做派,不可能服眾。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那麼,出生在春秋時期的聖賢孔子,是怎麼看待當前這種厚葬的現象呢?

《禮記·檀弓上》:“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無)。’子游曰:‘有無惡乎齊?’夫子曰:‘有,毋過禮;苟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

孔子的弟子子游就當下喪葬用品的浮誇問題請教老師,孔子說,應當與家庭的實際情況相稱。子游又問,家庭情況參差不齊怎麼辦?孔子說,富裕的切勿厚葬過禮,條件差的,有衣服掩蓋,入棺下葬就可以。難道會有人指責他失禮嗎?

由此可見,孔子的意思是喪葬程度根據自家的經濟水平來定,切勿超規格,不贊成互相攀比,同時也能品味出當時的攀比之風是比較嚴重的。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顏回像


孔子的弟子之一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指的就是顏回。

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

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顏回)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您悲痛太過了!”孔子說:“有悲痛太過了嗎?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呢?”

當顏回的父親請求用孔子的乘車用作葬具(靈車)時,卻遭到孔子的拒絕。

不是孔子小氣,而是孔子認為,子喪而父在,則不可厚葬。況且,顏回的級別如果使用自己的車馬,則是越禮行為。

孔子對自己最鍾愛的學生,也是反對鋪張的。

但是據說,在顏回弟子們的堅持下,顏回最終還是厚葬了。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顏回墓


《墨子·節葬下》中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輿馬女樂皆具。……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

意思是,國君殺人殉葬,多則幾百,少則數十。將軍和貴族士大夫殺人殉葬,多則幾十,少則幾個。並且是車馬、歌伎、舞女俱備。

這種殉葬做法,不僅是嚴重浪費民財,簡直是殘害生命的野蠻行為。

也難怪孔子無法勸阻顏回的弟子們了,老百姓的所謂厚葬與天子貴族們動不動殺人殉葬來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孔子並沒有堅持要求殯葬從簡,只是不要越禮,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乾瘦驢拉硬屎的事兒。

那麼當時就沒有極力推廣薄葬的人嗎?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墨子


當然有,那就是前面說的墨子,他的建議叫節葬

《節葬》是墨子的著作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可惜上中都已經遺失。

墨子言曰:“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闢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將何哉?曰:‘親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亂則從事乎治之。’當其於此也,亦有力不足,財不贍,智不智,然後己矣。無敢舍餘力,隱謀遺利,而不為親為之者矣。若三務者,孝子之為親度也,既若此矣。”

墨子認為,仁者為天下謀劃,就像孝子給雙親謀劃一樣沒有分別。雙親貧困則想辦法讓他們富裕,人民數量少,則想辦法讓他們增加(這裡是建議統治者多考慮民不聊生的原因),世道亂則考慮如何治理。

當這樣做時,也有力量不大、財力不夠、智謀不足的時候。但不能偷懶,不能有錢不使,有能力不用。

孝子能盡心盡力為雙親做這三種打算,也就足夠了。

這是墨子對當權者們的建議,也是對孝子們的建議。

墨子同時指出了當前喪葬風俗的嚴重後果,原文太長,小弟簡單講解一下。

“用厚葬久喪使國富家足,是不可能的。要以此使人民數量增加,可能嗎?”

“現在實行厚葬久喪的原則,國君死了,服喪三年;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妻與嫡長子死了,又服喪三年。然後伯父、叔父、兄弟、近支親屬、姑父母、姐姐、外甥、舅父母死了,都要服喪。”

“上層士人守喪,必須攙扶才能站起,拄著柺杖才能行走,按此方式生活三年能行嗎?”

“百姓冬天忍不住冷,夏天忍不住酷暑,生病而死的,不可勝數。這樣會大量妨礙男女之間的交媾(生小孩)。以這種做法追求增加人口,就好像使人伏身劍刃而尋求長壽,人口增多的說法不可能實現。”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看來當時要求守孝三年是真的在墓前守著不能回家的,什麼生產勞動,照顧家人,娶妻生子都耽誤了,有些身體不好的說不定不能活著回來。

墨子還針對當時的其它厚葬劣習口誅筆伐、狠狠的教訓了一番。

“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

墨子是反對厚葬,提倡從簡的,那麼還有更“極端”的嗎?


古代守孝三年,身體不好可能就掛了,古人是怎麼看待厚葬的?


既然有裸婚的,就有裸葬的,道家的想法很乾脆,把自己還給自然吧。

老子主張的“裸葬”是非常節約的,也有黃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思。

“不為死者具衣衾、棺槨,赤身而葬謂之裸葬...人死,肉體已棄,故奉衣於靈魂”

赤條條來到人間,又赤條條離開人間。這種殯葬方式有些極端,除非是“意志堅定”的人,一般人確實很難接受。

與裸葬相比較,墨子的節葬就相對好接受多了。

孔子的建議是守禮,墨子的建議是節約,而老子的建議是歸真。

厚葬和裸葬代表著兩個極端,而節葬是介於兩者之間,也是建議人們應該接受的一種思想。

兩千多年前,大聖至賢們就已經給後人留下了古訓,很顯然,子孫後代大多沒有采納這三位智者的建議,厚葬之風依然吹了幾千年。

今天,火葬已經大部分取代了土葬,厚葬風俗卻沒有因此而退卻,奢華的墓地、昂貴的骨灰盒、繁雜喧鬧的葬禮,不輸婚禮的宴席。

現在的我們,還是多考慮考慮父母雙親健時多儘儘孝道吧,這比啥都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