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和萧淑妃死于非命

王皇后和萧淑妃死于非命

最初被杀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


他们被废没多久,武昭仪就下令将两人各打一百大板,然后砍去手脚塞进酒坛,惨死之后又碎尸万段。如此,两个人女人当然是被情敌所害。[18]官修史书几乎异口同声,记载也相当一致,个别细节的不同则微不足道。[18]


但,此案可疑。


问题不在案发的年头,尽管准确的日子略有出入,也尽管在我们看来武昭仪未免下手太早。没错,如果这时还没有古董册封大典,当务之急就该该行礼如仪。相反, [19]如果典礼大功告成,则新皇后之上已定,完全可以从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慢慢折磨两个情敌,着什么急呢?[19]


明显,出情况了。


情况出在高宗皇帝李治。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在某天突然奇想,竟然漫步来到冷宫,想看看曾经的皇后和爱妃过得怎样。这时的;前面说过,李治这人是优柔寡断而又多愁善感的。后宫,早已是武昭仪的天下。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囚禁在暗室,门外站着如狼似虎的打手和走狗,仅能糊口的残羹剩饭则从小洞送入。


皇帝顿时柔柔肠寸断。他万万没想到,两人的竟竟猪狗不如。于是带着哭腔喊道:朕的皇后和淑妃在哪里?


不敢当!王皇后代表自己和萧淑妃回答。臣妾已被废为奴婢,岂敢再用往日尊称?陛下如果顾念旧情,取代此地改名回心院。臣妾若能重见天日,便是吾皇再造之恩。


皇帝当即说:你们等着,朕自有处置。


王皇后和萧淑妃默念阿弥陀佛。


可知道李治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他的话音刚落,武昭仪就得到了消息。要知道,她在后宫可是布满线人的。这时她该如何动作,就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了。


据正史记载和学者考证,有关事件的时间表是:这年十月十二日,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为庶人;十八日,百官上表请立中宫,皇帝下诏立昭仪为后;二十日,新皇后奏请褒奖韩瑗和来济;十一月一日,古董册封皇后大典。[20]


◎武则天入宫至封后有关事件一览表


老式年号月日事件651永徽二年八月至十月间武媚娘入宫封为昭仪652永徽三年七月李弘出生653永徽四年二月李绩拜为司空654永徽五年初小公主暴毙时间不详高宗与昭仪向长孙无忌行贿十二月李贤出生655永徽六年六月王皇后厌胜案发七月王皇后舅舅被贬值武昭仪谋立为为宸妃未遂九月许敬宗任礼部尚书高宗正式提出废王立武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韩瑗,来济反对废王立武李绩表态许敬宗大造舆论论十月十二日王皇后,萧淑妃被废十月十八日武昭仪立为皇后十月二十日新皇后奏请褒奖韩瑗和来济十十一月一日册封皇后大典

很清楚,这里面有时间差。


时间差有两个。一是十月十二日到十八日,二是十月十八日到十一月一日。后一个时间段相对安全,因为册立新皇后的诏书已下。君无戏言,李治哪能说反悔就反悔?


封后大典的足以准备工作正进行得紧锣密鼓,各种别出心裁的花样翻新都需要武皇后的策划和创意。高宗皇帝虽然无所事事,总不能趁机溜出去看望那两个废人。再说他也没这心思。


前,时间段就不好说了。这时,旧皇后已废,新皇后未立,属于真空期,也是危险期。这时,李治至少可以做到将后位暂时空缺,并立即改善两人因此《旧唐书》称此事发生在她们“初囚”之日,应该是准确的。


事出偶然,又关系重大,就容不得瞻前顾后了。武昭仪只能先下手为强,当机立断斩草除根。


但虐杀,则不大可能。


不可能并不因为下不了手。把王皇后和萧淑妃弄残疾再塞进酒坛,咬牙切齿地吩咐“让她们醉到骨头”,很符合情敌间你死我活的心理,也符合媚娘心狠手辣的性格,却不符合她的处境。虐杀如果发生在十月十八日前,则此时她还只是昭仪,就不怕吓着皇帝?如果在此之后,则与奏请褒奖韩瑗和来济同时,就不怕两件事反差太大,露了马脚?


以武则天之沉着冷静,不会干这种蠢事。


再说也没必要。比起如花似锦的前程,歇斯底里地泄愤实在意思不大;而对于木材供应商的女儿来说,做没必要的事就是赔本生意,至少性价比不好。因此《旧唐书》称王皇后和萧淑妃是被武昭仪派人勒死,更为可靠。[21]


没错,那时只能赶紧杀人,而且动静越小越好。


剩下的故事就只能姑妄听之了。临死之前,王皇后表现出真正的大家风范,甚至祝福了皇帝和昭仪。萧淑妃则毫不留情地诅咒说:但愿来世我为猫,阿武为鼠。到时候,非咬断她喉咙不可!据说,从此宫中不再养猫。[22]


但这是假的,因为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都养猫,还训练出猫与鹦鹉和平共处,并且拿到朝堂上去炫耀。结果好戏没演多久,猫就把鹦鹉吃了,弄得女皇陛下很难为情。[23]


正史,也不一定靠得住。


可以肯定的是,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死于非命,就连用刑据说都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那个充满恻隐之心,信誓旦旦要拯救弱者的男人,此刻在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他是否想得到,正是自己的软弱任性和不负责任断送了两条性命?如果还若无其事,岂非心肝全无?[24]


这些疑团,还是留给历史吧!


不过,此案中倒是未见李义府的身影,只有许敬宗在王皇后被废之后落井下石,提出取消她父亲的政治待遇。武昭仪受到启发,干脆将王皇后改姓蟒,萧淑妃改姓枭。高宗皇帝的见死不救和默许谋杀,不知是否与此有关?[25]


但,废太子李忠之死,许敬宗脱不了干系。


李忠不是王皇后的儿子,他的生母卑贱而无名。只是由于王皇后自己没有生育,李忠又是高宗的长子,才被皇后的舅舅联合褚遂良和韩瑗说服长孙无忌和于志宁,稀里糊涂地拥立为太子,从此开始了他坎坷的命运。[26]


那一年,李忠十岁,李治二十五岁。


二十五岁的皇帝匆匆忙忙立十岁的庶子为储君,这件事实在太怪异了。但如果知道就在同年同月,武昭仪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便会恍然大悟。没错,此举从消极的意义讲,是为了巩固王皇后的地位;从积极的意义讲,则是为了对付日益得宠的武昭仪——谁知道她还会生几个!


褚遂良和韩瑗确实深谋远虑,媚娘也真会生儿子。做昭仪时生了李弘和李贤,当皇后时又生了李显和李旦。前面两个都是太子,后面两个都是皇帝。结果除了高祖,大唐皇帝两个是她丈夫,两个是她儿子,其余的都是她孙子。


武昭仪当然不会不知道褚遂良他们想什么,许敬宗更知道后台老板的心思。因此,封后大典的两天后,他就以礼部尚书的身份提出更换储君。因为依照宗法制度,太子就该是嫡长子。现在武昭仪已是皇后,嫡长子就是李弘。


这让所有人都没有话说。


高宗则回答:忠儿已经多次提出让位了。


很好!许敬宗说。这是古风,应该促成。[27]


于是李忠变成了梁王,李弘成为太子。

王皇后和萧淑妃死于非命

此事可疑。十四岁的孩子,知道让位避祸吗?是有人出谋划策,还是许敬宗篡改了国史?不知。我们只知道,李忠的祸并没能避了。当年稍后,他就被迁到了今天湖北省神农架一带,成为名副其实的落难太子。四年后,一个名叫阿刘的女仆莫名其妙地进京告状,李忠又被废为庶人。[28]


庶人李忠被囚禁在废太子大伯父李承乾旧宅,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又在四年后被赐自尽,时年二十二岁。如果不是友爱的新太子李弘出面说情,他甚至无人收葬。


这次的打手又是许敬宗,罪名也是谋反。


看来,诬以谋反真是帝制时代政治斗争的好武器,几乎百发百中。因此,它还会被用来对付另一个人,以便拔去武皇后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尽管那人也曾这样陷害无辜。


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


[18]见《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新唐书·王皇后传》,《资治通鉴》卷二百永徽六年十一月条,以下无另注者皆同。


[19]谋杀案发生的时间,《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记为永徽六年十月,《资治通鉴》记为十一月,《新唐书·高宗纪》记为当年冬天。


[20]据雷家骥《武则天传》。


[21]《旧唐书·高宗废后王氏传》一方面称“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另方面又补述用刑及置于酒坛等情节,已是自相矛盾。


[22]萧淑妃的骂语,《旧唐书》记为初囚之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为临死之前。


[2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元年八月条。


[24]《新唐书·王皇后传》便称“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云云,似乎就连虐杀都得到了高宗批准。此殊为难解,故存疑。


[25]见《新唐书·王皇后传》。


[26]见两《唐书》之李忠传。


[27]见两《唐书》之李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永徽六年十一月条。


[28]见两《唐书》之李忠传,《唐大诏令集·黜梁王忠庶人诏》。

王皇后和萧淑妃死于非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