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研究小说里的人物?

静下心养生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即什么样的环境里,一群什么样的人,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这三者密不可分 ,决定一部小说“存活”的合理性。

人不是故事情节的衍生物,而是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没有脱离人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理清小说的脉络。

人物形象都带有所生活的时代的烙印,不分析人物形象,就不足以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无法挖掘作品的内涵。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上升到了艺术层面的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并与之共鸣。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也不是停留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因为我们不是稿学术研究的。我们说开卷有益,林黛玉说读书是为了明智,所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有所收获的。

比如读了三国、水浒,我们可以通过对宋江、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物形象的剖析,提炼出一些管理者所需要的精髓的东西。读红楼梦,我们可以学到人与人之间高情商的相处,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有启发。读了西游,我们从唐僧师徒的秉性与协作中,明白了团队之于成功的重要。

所以,读小说必须分析人物形象,如果停留在追求故事情节对于感官的刺激,意义是不大的。


与月共舞


这是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一部小说成功与否?关健在于小说中的形象人物是否描绘得活龙活现,如同从真实中的生活走出来一样,具体感人,生动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当我们读一部小说的时候,逢到小说中的人物出场时,他(她)的行为动作,音容笑貌,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好象一位熟悉的陌生人!那这部小说就是成功的。如若你看了一篇小说,如若其中竟没有一位让你感动,使你激动的形象人物,没有给你留下可记忆的人物,那这部小说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写了四百多位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有几十位。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晴雯,鸳鸯,司棋,探春,史湘云,袭人,包括贾母,王夫人,贾政,贾珍,贾琏,袭人等等,当这一群个性鲜明,翔翔如生的人物,进入你的阅读的时候,你无不感到小说具有惊人的真实性,象一股热流冲击着你的心灵,产生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描写的人物有五百多位。差不多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从普通农民,商人,平民,到达官显贵,宫廷要人,富豪千金,元帅将军,士卒兵勇,皇帝统帅等等一系列人物,均在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这个舞台上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而且生动有致,各具丰姿。小说最著名的人物,象安德烈,彼埃尔,罗斯托夫,娜塔莎等,各个人物的个性,品格,才貌,气质风度,各各不同。但都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是优秀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每当你读起《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的经典,无不为其中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感动。

这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中时,你无不为保尔柯察金这位坚强无畏的精神气摡所打动。当读了《牛虻》这部书后,你不会不被其中的亚瑟的斗争意志所激励,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看《红岩》这部小说,你会深深地敬佩其中的英烈人物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愿力量,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成功的优秀的作品就是以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为己任的,而没有血肉丰满的人物的文学,是枯燥乏味的,不会有多大的艺术感召力。





浙江湖州罗林


好奇心,没有过的生活,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总是最吸引人的。

我们可以从写一部吸引人的小说思考,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说过:“我喜欢创意,尤其是对电影制作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意。如果一个人能够用不到25个字告诉我她的创意,那么这个创意绝对能变成一部好电影。”

在小说时同样适用。

在你构思大纲前可以做这样一个尝试:把一部小说复杂的情节压缩为一句话。文学理论中的的“戏剧化的悬念”指的就是用一句简洁生动的话语紧紧地扣住蕴藏在小说中的主题。再直白一点说就是一句话让人想听下去的能力。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绿野仙踪》:一个少女突然被带到一片魔幻的土地,她杀了第一个她遇见的女人,接下来伙同另外三个陌生人继续杀人。这句话虽然有些恶搞,但是仔细想想也没什么不对。通常我们的开篇就是小说接下来走向的概述,为了让读者读下去,有些时候我们要成为一个“标题党”。

开篇带节奏

悬念的应用让读者时刻感到危机的存在,是吸引读者,推进速度的常用武器、小说的开篇就危机四伏,令读者们心头为之一振,随着接下来的情节展开,读者们心跳也开始加速。下面举例说说什么是一个有悬念快节奏的开篇。

《达芬奇密码》在开篇时就描绘了一副血腥的场景:卢浮宫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惨遭暗杀,即使没有暴力场景的描写,但是紧张的追捕,冒险的行为,子弹横飞伴随着晦涩难懂的文献解读,还有对馆长内心和濒死状态的描写。就几乎让读者没有喘息的时间,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索尼埃心中知道,子弹贯穿了他的胃部,不消几分钟,他就会因胃酸灼烧心脏而死,而在死之前他必须完成某件事。《达芬奇密码》就像是一块用种种悬念做成的包子,里面是宗教文艺的馅让读者欲罢不能。其开篇更是以悬念为买点的小说的典范。

作者们在构建开篇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描绘一副冲击力强的画面,让读者带着惊讶与紧张进入接下来的章节中,而不是让读者走进日常,像电影《霍比特人》的开篇,甘道夫驱车来到夏尔国,阳光明媚中,他抽着烟斗,配着那经典的BGM。如果你的小说这么写,我可以告诉你基本上在选题会就被毙掉了。

不是说托老的作品不行,还是电影拍的不好,而是现在的阅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们用碎片时间阅读小说。当他点开你的故事前几分钟还感受不到冲击力,他就会弃掉,即使你后面的文章写得多么精彩绝伦,没有读完率他们就不会读你接下来的章节。

和读者一起猜

有些小说长篇大论地描写人物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而忽略了让人物行动起来。马蒂森认为:“叙述的要义就是不仅描写内在状态,还要将它具象化——即在客观世界为内在状态找到对应的事物。”

小说创作要把人物心中的抽象感觉,通过文字来变成具体事件,当读者读到这个场景,就能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感受。作家像一个翻译者,文字是翻译的工具,通过驾驭文字,作者才拥有了影响读者情感的力量。

马蒂森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把抽象情感具象化。比如,在现实中,一个女孩嫉妒她朋友的家世,在小说中,不是直接写她嫉妒,而是通过事件:她把从朋友那借的垂涎已久、价值连城的某件东西扔到水沟里:她停下脚步,剥开散落在脸上的头发,一松手,借来的古董银手镯就掉了。

首先读者们成为小说的忠诚粉丝来自于他们对主人公情感历程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和主角共情。读者需要理解主人公行动背后的驱动力,和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必须基本保持一致。没有这种关系,小说人物的情感张力就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要想拴住你的读者,你故事的主要目标就是让读者们与主角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是对主角的同情,或者是对主角的接下来要经历事件的恐惧。

其次如果你写的是一部惊悚悬疑小说,一定要放大主角行为的意义,也就是将他放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就像《达芬奇密码》中的郇山隐修会,圣杯所在地,牛顿公墓等等,这些惊世骇俗的秘密。你也可以尝试创作一个,比如楼兰古城里的圣塔,古老传说中的家族诅咒,

最后一点,读者们喜欢窥视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尼克·卡罗维的视角目睹了盖茨比可悲但惊涛骇浪的一生,以及其初恋黛西与汤姆这对夫妇的残酷和复杂的关系。尼克对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还有冷漠的人性感到厌倦,决定离开复杂的上流社会,回到淳朴的美国中西部。

对多数读者来说尼克对上流社会的厌倦和遗憾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其实读者们渴望通过阅读窥探到平时无法了解的内幕:上流社会的疯狂,神秘宗教的信仰,圣神传说的终点,传奇人物的野史。毕竟好奇心是天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