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几天,朋友的孩子放假回家,有亲戚朋友来朋友家里要求孩子给他们演奏一首钢琴曲,因为朋友的孩子最近在学钢琴,所以这样的请求也是很理所当然的,而孩子也对这样的要求表示习惯,并开始熟练地开始弹奏他一直学的那一首曲子。但是朋友却忽然发现,好似孩子自学钢琴以来就会弹这一首曲子,也不是说没有学什么其他的曲子,只是这个曲子比较简单弹着也比较熟所以就一直弹的是这一首。

于是朋友就开始教育孩子去弹一些新的曲子,等都遭到了孩子的不愿。实际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孩子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当一首曲子弹熟悉了就不想再花一些时间去学一首有难度的曲子。

实际在孩子的身上这种行为是很常见的,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想要压力不想要努力,想要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从而来逃避那些对自己有难度的事情,而孩子的这种“惧难心理”在心理学上就是孩子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走出来,此时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自己走出舒适区。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什么是舒适区?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1、孩子不愿走出“舒适区”的原因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孩子生活物质丰富,有时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加上父母因以前吃过苦,所以也不愿让孩子再吃苦,就形成了对孩子的宠爱,也使得孩子更不愿意去承担压力做出努力,就一直躲在父母给予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东西。

②、当人们面对一个没有确定性的而且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事物时,往往会选择放弃不去尝试,因为担心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后那一些不熟悉的区域,自己无法像以前一样达到以往的成就,而且往往努力后可能还会没有回报,这件事的孩子不愿意去努力一把,而这也是孩子不愿走出舒适区的原因。

2、“舒适区”是什么?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认识区域”理论,它把人们的生活分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以及“恐慌区”。

而人们现在所说的“舒适区”就是一种可以使人感觉到轻松舒服的一个状态,没有难度和压力,也不想做出改变的这样的一个心理状态。相较于“学习区”和“恐慌区”的紧张感,“舒适区”是没有压力的,同样也没有动力去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就像朋友的孩子那样,一直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一些新的曲子,才导致了如今的场景。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阻止孩子进步的“舒适区”对孩子有什么危害?

1、“自我效能感”低

①、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许多人做事情都喜欢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没有把握而且还要付出许多努力的事情往往都不去做,而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实际上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对于能完成这件事情的预期的判断,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也决定着人们的思考事物的方式以及对一些事情做出的决定。

②、“自我效能感”低的影响

·毅力变差

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过低时,孩子们往往会更容易的放弃一些事情,对于一些需要挑战的东西,往往会选择回避,不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一些可能最后也不会成功的事情,对一些有风险的东西往往会选择不去挑战或者尝试。久而久之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坚持不下去,毅力开始变差,做一件事情很难由始而终的把它做完。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心态变差

当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时,他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而是来源于自身的一种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满足感也可以建立孩子一个对待生活良好的心态。而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过低时,他们就会缺乏自信,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待生活的心态,而心态的变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影响思维方式和做事效率

当孩子处于舒适区时,他们会变得更加的懒惰,不求上进,成为会使得孩子不善于变得会思考,而且做任何事情的效率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慢,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能力就被剥夺了,而自我的能力也在慢慢减弱,这也会给孩子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一些无助和自卑的一种心理,并且也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2、使孩子变得更加懒惰

如果父母一再疼爱孩子,把孩子保护在自己所给予孩子的那一个舒适区内,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懒惰的情绪,就会不思进取,不想学习,他们的能力也会难以的到更好的提高,也很难获得成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也很可能会被淘汰掉。

而父母的不忍心,也可能就会成为毁掉孩子成长之路的那一个“刽子手”,只有引导孩子把孩子推出舒适区外,才能使孩子更加勤奋,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获得成功。

父母应该怎么帮孩子走出舒适区?

1、判断什么是舒适区?

因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所以父母们往往有时候判断不出来自己的哪些行为为孩子创立了舒适区。所以要想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家长就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为孩子创立了这些舒适区或是对孩子处于舒适区不出来而视而不见。

当孩子发生懒惰不想去学习,不想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等一些行为的时候,家长们就要开始反思是否孩子正在处于舒适区,而不想走出舒适区。

2、引导孩子走出舒适区

①、制定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

孩子们往往不敢走出舒适区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往往就是害怕结果是失败的,所以家长们要引导孩子慢慢的走出舒适区,家长们可以先制定一些孩子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一些小目标,在心理学上,孩子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目标称为“最近发展区”,鼓励孩子去完成这些小目标,以增强孩子完成目标时的满足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循循渐进使孩子走到“最近发展区”从而慢慢的走出“舒适区”。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②、经常鼓励孩子、称赞孩子

家长们经常鼓励孩子、称赞孩子会使得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对待那些有挑战性的东西往往也会很有激情的去选择尝试,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气馁,也更加有利于孩子走出舒适区的这一转变。

而家长去鼓励孩子,这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当孩子成功时,鼓励应该要更偏向于称赞孩子的能力。当孩子失败时,鼓励应该要更偏向于称赞孩子的努力,并且要向孩子表明失败并不可怕。

③、父母应当给孩子做榜样

并不是只有孩子有舒适区,家长有的时候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生而为人,寻求舒服的状态是人类的天性,努力的去拼搏是人类的特性,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有的孩子面前营造一种努力奋斗的形象,而不是慵懒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一副样子,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老师,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愿出舒适区,这样引导让孩子进入学习区

④、陪伴孩子走出舒适区

家长不应该一直给予孩子保护,给孩子一个舒适区,相反的,家长应该一直陪伴孩子走出舒适区到达学习区,陪伴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积极的去挑战去质疑,让孩子意识到即使在自己在挑战失败的时候,也会有父母在身后作为以及最坚实的后盾,而这样也会减少孩子对于走出舒适区这件事情的恐惧程度,使得孩子自己乐于走出舒适区,得到健康成长。

3、走出“舒适区”后引导孩子走入“学习区”

什么是“学习区”?

想必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疑惑的一点,这个“学习区”并不是代表一个学习环境,它代表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学习区”中,有少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会促进着孩子去努力学习,在这个心理状态下,孩子能积极地去挑战生活中各项困难问题。

当家长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后,就要适当的引导孩子进入“学习区”,在“学习区”中,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懒惰,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使得孩子在能力方面得到成长。

孩子的成长离不了父母的教育,而一个健康成长的过程也都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会赖在“舒适区”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只要在孩子出现喜欢待在“舒适区”不愿意出来的现象的时候,父母多加正确引导,并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多加以关怀,相信孩子的成长之路必定会一路顺畅,走入“学习区”也是必然的事情,孩子的能力也会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