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才是人生的真諦

管好自己才是人生的真諦


最近這一個多月時間我們用大量的篇章來講述如何管好企業、管好團隊、管好財務。但是往往說了一大堆之後才幡然醒悟,我們管不了那麼多事,因為一個人一旦從心底裡放棄了,你用再精妙的思想和方法都不能管好這個企業、這個團隊或者這些事情。所以最應該管好的是我們自身。就像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表達的一樣,作為一名管理人員首先要做的不是學會如何去管好別人,而是要管好自己。這就是領導力的魅力,如果員工一遇到問題來向你請教,你自己都搞不明白,怎麼有資格去指導別人呢。要管好自己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管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那麼如何才能將這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過得有意義呢?歌德說:“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

《魔法早晨》作者艾爾羅德,提出”早晨程序”,每天早起一個小時閱讀、學習、冥想、運動或定目標等,對於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上班族來說,下班後做家務瑣事並陪伴孩子,早晨為獨享時間,與自己共處。充實的、有計劃的早晨可以讓一整天都狀態滿滿,效率倍增。每天睜開眼睛都是嶄新的一天,用最好的方式開啟美好的一天。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史蒂夫•柯偉對時間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時間管理矩陣圖”,高效能的人的思維定式應該是預防性的,防患於未然,當然真正意義上的危機和緊迫的事情需要馬上處理,他們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不緊急的的事情上(比如:中長期規劃,預防性措施、建立關係,明確新的發展機會等),在時間管理領域稱之為帕累託原則,即20%的時間取得80%的成果。以減少在第一類事務上用的時間,這樣做事才可以事半功倍。

有些人每天疲於奔命,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後藉助第四類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務來逃避現實,將大部分時間用於處理危機。有些人將大部分時間用在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務上,他們忙於一整天應付自認為十分重要的事情,殊不知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還有些人計劃將所有的時間用在第三類或第四類事務上,可以說他們過得是一種不負責的生活。所以區分好各類事務的性質,並分配相應的時間,做到“要事第一”,團隊工作中做好分工和授權,這樣下屬得到了鍛鍊,自己也可以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情。

將年、季度、月的計劃根據輕重緩急分解到每天,在結合當天的情況,在筆記本上列出當天待辦事項清單,然後逐一進行處理。人的大腦就像電腦的CPU一樣,同時運行多個程序,就會很慢,容易出錯,甚至死機。當我們每完成一項事項時,並畫上對勾,心理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並可以用好的狀態完成後面的事項。

信息化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人類的外部器官,越來越分散我們的 注意力,我們生怕錯過任何自認為有意義和價值的信息。我們應該暫時遠離電子產品避免破壞工作記憶,因為工作記憶是一個短期記憶,當我們的頭腦組建好一個板塊記下內容時,就容易被突然的短訊打斷,還需重新看一遍,才能重新組合搭建我們的工作記憶,所以我們應該持續轉註地工作25分鐘或自認為比較合適的時間,然後休息5分鐘,放空自己,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

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講了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一位老太太要給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1個小時找明信片,1個小時選擇明信片,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鐘,1個多小時用來寫祝詞,決定去寄明信片時是否帶雨傘,又用去20分鐘。做完這一切.老太太勞累不堪。同樣的事.一個工作特別忙的人可能花費5分鐘在上班的途中就順手做了。帕金森認為,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很大,工作會自動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被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也就是說,當人們時間充裕時,就會放慢做一件事的節奏,這樣反而更容易浪費時間。 所以我們應該合理的分配時間,為各個事項設置一個截止時間並定好量值。

有了時間我們也得有精力去做事情。當你的精力無法專注時,不管時間安排的多麼有效,也沒法工作和學習。我們每天都很忙碌,好像一塊加速耗電量電池,但總有些人,他們“電量”持久,精力充沛,做了很多事,精力總是用不完。腦神經科學家馬修·沃克做過研究,成年人的最佳睡眠時間在7-9小時。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犯錯率會增加5%,而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犯錯率會更大為9%,保證第二天可以集中精力學習和工作。所以說,不要以為多睡就可以休息好,過多的睡眠大腦會缺氧,感覺大腦遲鈍,反而渾身無力。研究表明:當你越健康,你的生活滿意度就很高。保持身體健康,適當運動和鍛鍊,是你成就事業的基礎,也是你生命得以拓展的資本。在“吃”上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能量金字塔,篩選能為我們帶來能量的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好的脂肪的食物。我們不可能每天都處於一種良好運行的狀態,每個人都是自己情緒的馴獸師,遇事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學會掌控情緒,可以讓自己安靜5分鐘,如果不是緊急事情,暫時擱置,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過後再處理。平時多和正能量的人接觸,用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