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前言

在公元前202年西方罗马帝国奴隶制度开始大繁荣的时候,东方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大汉帝国就在此时成立了。

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杀掠,社会的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萧条,人民大量逃亡。汉初的人口,比秦代大大减少,大城市人口只剩下了十之二三:比如当时较大城市曲逆,原有三万多户,到刘邦建国时候只剩下了5000余户

再加上有鉴于秦施行郡县制十五年而亡,周施行“分封制”享国八百载,这个历史教训,使得刘邦和他的臣子们认为“分封制度”是天经地义的,是可以享国长久的。

汉初的分封制最初是迫于形势。由异性诸侯来担任的,到后来,异性诸侯的不断反叛,刘邦开始刻意削减异性诸侯王,让他的兄弟子侄所替代,甚至他与众多朝臣立誓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存

  • 汉代官职

汉初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中央有丞相,王国也有,中央有御史大夫,王国也有,中央有太尉,王国也有,地方的官员更是除了丞相之外,其他皆是由诸侯王来任免,诸侯是没有统治权利的,他们只能享受定额的租税和徭役,就是说如果他是食五千户,那么,一旦他的封地超过了这个数额,剩下的租税就要归中央所有了。

这些列侯中有些住在汉朝首都长安的,也有些则是汉朝地方为官,他们大多不在本国中。诸侯国的丞相实际上是中央派到地方的官员,和中央的县长或者县令相当。

在汉初的制度下,中央政府需要防备的是诸侯,而列侯却又无足轻重。

  • 汉初分封制与周时分封制区别

汉初的“分封制”与周代的“分封制”虽然看名字是相同,可实际上却是大为不同,比如周代的时候,邦畿和藩国都存在着无数官员和小地主的封君,但在汉初,邦畿和藩国已经郡县化了。

朝廷对藩国的控制也远远大于周时,藩国的兵权更是掌握在朝廷所派去的丞相手中,诸侯王是不可以随便发兵的,他们如果想要出兵就必须得到朝廷指令或者诸侯国丞相的同意。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汉初诸侯王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经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举足轻重的将领为诸侯王。在汉初时候,异姓王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吴芮等,此外还分封了如汉初三杰这样的功臣140多人为列侯。

这些异性诸侯王的存在并非刘邦所甘愿的,他们都是一群在汉初就称王之人,如果在汉初刘邦不承认他们地位,那么他们一旦联合起来,将来对这个新兴的帝国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当刘邦问手下之人他为何会获得成功时,而项羽为何失败时,王陵便这样答道: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选自《史记》

刘邦也是意识到诸侯王对他的威胁。刘邦便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7年的时间刘邦找出各种他们谋反的借口,先后将韩信,英布,臧荼,等杀掉,又把张耳之子张敖废为列侯,韩王信更是逃向了匈奴,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吴芮之子吴臣。

在此期间,刘邦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刘邦此时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朝没有分封足够的同姓子弟为王,所以秦国只能短命。他在平叛的时候,共分封了9位同姓王,:这九个同姓王是:齐王刘肥,楚王刘交,梁王刘恢,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吴王刘濞,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刘邦更是在此时杀白马以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贾谊晁错著作

  • 贾谊《治安策》

文帝六年贾谊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里面明确指出:中央和诸侯王的关系,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条腿肿得和腰一样粗,一个脚趾肿得和腿一样粗,如不抓紧治疗,“必为锢疾”。他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力。”就是要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力量。

文帝起初就很重视贾道的建议,但有些犹豫不决:后来形势更加严重了,他才把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立齐王刘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又把准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立准南王长的三个儿子为王

  • 晁错的《削藩策》

景帝时,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御史大夫错上书《削藩策》,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

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削楚王的东海郡,削赵王的常山郡,削胶西王的六个县。被削的诸侯王,对景帝和晁错都很不满。

虽然说在这个时期有着优秀的人物出现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轻视和对诸侯的控制力度不足也造就了诸侯王的反叛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刘姓子孙的叛乱

建立汉朝后,刘邦自信的以为只有刘氏子孙为王就可以让国家稳定,安康,可事实却是不尽然。在刘邦死后不到20年的十年中,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度已经大不如前了,存在种种问题。

  • 文帝时期

在文帝三年时候,济北王刘兴看到文帝去太原与匈奴作战时候,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起兵发动叛乱,也是刘兴开了刘姓诸侯王叛乱的开端。三年后,也就是文帝六年时候,淮南王刘长又步刘兴的后尘,发动了叛乱。

虽说两次叛乱都很快的被扑灭了,但是拥有53城的吴王刘濞又露出了不臣痕迹,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是非常尖锐的。

  • 景帝时期

景帝在位时,吴王刘濞叛乱的形迹更加明显了,再加上此时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把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又加剧了,终于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系了其他六位刘氏诸侯,借口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理由发动了叛乱。

认真的讲,景帝是需要感谢这次叛乱的,这次叛乱只维系了3个月而景帝更是借着这个机会,把地方的官吏任免权收回了国家,把地方的丞相改名为“相”。经过这次改革后,诸侯王虽名为封君,但却成了食君之禄的闲员。藩国虽名为封区,实则也成了中央的郡县了。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武帝在位时继续打击地方诸侯

武帝继位后,在元朔二年,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规定了除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他诸侯之子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列侯,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几个小的诸侯国。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国不过十几座城,小的不过几十里。诸侯分国越分越小,势力也就越来越小。到最后诸侯国已经对中央政府构不成威胁了。

根据汉朝规定,皇帝要在八月在宗庙举行大祭,这叫做“饮酎”到时候王侯都要献金帮助祭祀,这叫做“酎金”。当元鼎五年时候,武帝以诸侯王所献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者斤两不足为理由夺爵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之众

到了这会,诸侯王虽然还存在着,但是已经不能再过问国事了,只能成为封土的君王却又不能治理领土内的民众、这一下子,

在景帝治理诸侯基础上更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汉初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结束语

汉初分封制是汉朝统治者在客观历史环境下主动选择的结果,虽然

从结果上看,随着部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的上升,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威胁,但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屏藩朝廷”的作用。

在这几十年中贾谊和晁错是思想的指导者,文帝、景帝是最好的领导者,在到后来的削藩道路也历尽坎坷,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是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上,让藩王制度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把帝国推向了新的高峰,也让汉朝傲立于诸夏之巅。

浅析:西汉初年分封制度及在此时期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太平御览》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