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疫後全球治理創新需加強多邊合作

2020-05-03 07:10

原標題:疫後全球治理創新需加強多邊合作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4月29日,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線上會議,《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長江商學院創世院長項兵和筆者等中外學者圍繞“疫情下的全球化”展開對話討論。

新冠肺炎疫情如一面鏡子,映射出現存全球治理機制存在的不足。這一點首先表現為聯合國體系在應對全球疫情中作用有限。作為二戰後維護世界和平的核心治理機制,聯合國是現存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柱,在歷史上多次國際危機的應對解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聯合國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有所下降,機構臃腫和會員國之間利益衝突等因素,逐漸使聯合國有些“力不從心”。

疫情對國際自由貿易秩序造成了嚴重衝擊。一些國家為了優先保護本國民眾而限制醫療物資、糧食和其他貨物的出口,全球貿易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出現大幅下降,但當疫情過後,貿易仍然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這也意味著,各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恢復和維護國際自由貿易秩序,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

疫情期間,全球價值鏈顯露出的脆弱性也引起了各國關注。全球化發展至今,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已經將各國緊緊連接在一起,疫情引發了各國對自身產業佈局的風險和成本兩者之間平衡點的新思考。雖然“全球脫鉤”這種倒退式發展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小,但區域化發展很大程度上將成為疫情過後“三鏈”重組、產業轉移重新佈局的趨勢。

疫情讓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更加凸顯。從制度主義的角度來看,新冠疫情作為一場全球性危機,在暴露全球治理體系不足的同時,客觀上也為全球治理創新提供了契機。疫情過後,面對各種尚未解決的挑戰,各國更需要加強多邊合作,創新全球治理機制和體系,通過制度改革推動世界經濟恢復。

在政府層面,各國可通過二十國集團(G20)等多邊合作機制,合力推動疫後經濟恢復。日前,G20舉行貿易投資工作組應對新冠疫情特別視頻會議,對此前G20領導人特別峰會通過的聯合聲明進行深入討論。G20具有的多邊合作精神和對各國的協調能力,將繼續推動世界經濟從疫情陰霾中走出。建議隨著疫情發展及其變化,G20領導人峰會可在關鍵節點多次召開,把握引導全球抗疫和恢復世界經濟的工作方向。G20衛生部長會議、貿易部長會議、農業部長會議等專門會議也應適時召開,以落實G20領導人峰會達成的共識。

各國應繼續推動聯合國體系改革,特別是在出現全球危機之時,應加強聯合國應對緊急事件的能力。日前,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首次召開視頻會議探討共同抗疫,發出了多邊合作遏制全球疫情的積極信號。聯合國還可每年固定召開衛生部長大會、貿易投資部長大會等專門會議,加強聯合國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推動疫後世界經濟恢復,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作出更優預案。此外,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制度、秘書處透明機制、發展籌資機制等都亟須改革創新,這些也是聯合國改革未來面臨的挑戰。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合作對全球抗疫和發展經濟至關重要。約瑟夫·奈在博鰲亞洲論壇線上對話中提出,中美兩國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一波大規模疫情蔓延。筆者認為,中美兩國在抗擊疫情中可以獲得更多合作動力,這種動力在疫情過後應繼續保持。歐洲也應扮演重要角色,形成中美歐三方合力,推動構建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全球化體系。

在社會層面,各種研究機構、智庫等民間力量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創新討論,發揮民間外交凝聚多邊力量、完善雙邊多邊關係的重要作用。智庫作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應積極開展“二軌”交流,搭建溝通的橋樑,凝聚國際共識。中國智庫應積極走向國際舞臺,在有關全球治理創新的討論中發聲,協助政府在推動和完善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個人層面,儘管個人特別是普通人力量有限,能發揮的作用或許也是微弱的,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不需要作出努力。新冠疫情讓每個人都看到,我們不僅是自己國家的公民,也是“全球公民”,不但要履行作為中國公民的責任,也要盡到作為“全球公民”的義務。具體而言,就是要順應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的大勢,力所能及實現自身的國際化發展,並以公民之力參與國家的全球化發展,助力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創新。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危機,既是災難也是警醒。面對挑戰,逃避責任和指責推諉都不能解決問題,“脫鉤”等倒退式發展更無法推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各國需要展現積極的多邊合作精神,協調行動並形成合力,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創新,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