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教授:服務-治理-文化三位一體的中國志願服務發展路徑


張強教授:服務-治理-文化三位一體的中國志願服務發展路徑

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強教授志願圓桌派現場分享圖


(節選)

1、

如何理解志願服務的“新時代”?


關於新時代我們有很多體會,“這一定是新時代嗎?一定是新的嗎?一定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一個時代嗎?”可能這也是很好的問題。但有一點肯定可以想象的是,疫情確實掀開了很多不同的認識,它重新解構了我們社會的重構方式。我們所有的聯繫、所有的生活、所有方面都在變化,這個變化中間毫無疑問,作為志願服務這樣一個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方式肯定也有很多結構性的變化,新時代給了我們一些機會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有一些新的視角重新去審視。


在審視的時候,對於我們這樣的學科來說,我們比較關注的是治理的框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 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凝練了中國之治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的重要結構。這個結構背後大家可以找我們的位置到底在哪一個部分,或者說我們有可能在這所有方面都在作為底線支撐的一個綜合的治理的場域的呈現。

2、

志願服務三維視角——服務、治理、文化


在中國,我們嘗試從三個視角,去解構志願服務這一治理現象。第一,服務;志願服務在某種意義上是具有現代的社會服務的遞送體系中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二,治理;在志願服務的這些推動中,政府的政策、政府的治理框架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第三,文化;為什麼要做志願?其實跟我們的文化相關,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假設框架。


這些年我們的團隊做了一些實證的分析。我們對已有的志願服務文獻進行了梳理,發現這些特徵跟三個方面的聚合還是有一定的顯性的作用,用網絡分析的方法,看到一些關鍵詞和這些文獻的中心之間的關聯度的問題。在政策文件方面,我們從1978年開始用數據庫去做大概將近4000個關於這方面的政策,可以看到有一點是非常顯性的:在呈現的5個階段中,所有的發展策略與服務類型越來越多元化。對於發文機關,到底誰在發文,誰在推動,中國是不是有一些聚合的網絡,背後它的政策工具是什麼?政策工具其實是在中國治理中間非常重要的。


中國志願服務發展的跨部門行文網絡經過“主導—分散—集聚” 的過程,變化中存在四⼤⽀柱性部門:教育部、共⻘團中央、民政部和中央宣傳部。當然也存在一些特點與問題:


特點與問題:

政府對志願服務推力“軟硬”結合,軟性有餘,強制性不足;

政府對能力建設工具的重視有待加強;

實踐先行,管理滯後,志願服務法制化程度有待深化;

志願服務的功能逐漸多元,對服務性功能的關注⽇漸凸顯;

志願服務參與的領域越來越專業化;

志願服務發展對國家戰略、⼤型事件的依賴性強。


服務視角


推動志願服務由任意性向規律性轉變,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志願服務推動社會服務的均等化。比如中央在做關於加強社會救助的一個加強的意見,志願服務是急難險重來救助的底線思維,還是說有超越底線思維的更加推動甚至推動社會和諧這樣的作用,這是不一樣的定位。


在服務視角,志願服務面臨的管理挑戰:服務需求的動態、服務主體的多元、服務效果的評測


治理視角


在治理層面,這些年我們的治理結構也在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中志聯的第二屆換屆之後,九龍治水的格局也在逐步有所改變。


規制協同

管理現狀:協調成本高、合作碎片化;

協同機制:職能協同向價值協同邁進(條塊/黨政);

政策工具:單一/多元;硬性/柔性;

地域協同:全球治理與國內治理。


多元協同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強化社企協作、社社協同;

調動個體、組織、中介性機構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公共空間的創造。


對中國來說,社區是一個大的社會變革的難點。怎麼樣讓我們60多萬個社區能夠在公共服務的享有上,在公共治理的協同上,既能有在法制上的覆蓋,同時又有一些活力。這個不僅僅是在志願服務方面,在我們所有的社區治理層面都是個難題。


現在也推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這個是集合式的,黨政軍民一起來的,在很多方式上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一個公共治理中的志願服務生態系統到底怎麼建?如果我們黨政的一把手來親自推動這樣的一個志願者為主力的文明實踐中心,它的背後的推動力、常序的評估、常序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怎麼樣去建構?


文化視角


談到人本身,尤其是在疫情考驗的全球來看,全球進入了一個困頓,我們發現我們越來越不彼此信任,尤其在群體,我們群體的邊界越來越具有民族性,具有地域性。這個時候這些志願服務所謂跨越邊界的這種能力還能夠繼續發揮作用嗎?這個是不僅僅講的是說在不同區域,其實也會講的在不同家庭、不同個體之間。

3、

新時代志願服務展望


文化之問:傳統美德與現代價值

如何搭建中國傳統美德與現代社會治理之間的橋樑?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志願服務的理念之間,我們怎麼樣去勾連?就像過去我們推動的鄰里守望,中國的這種鄰里守望跟現代的公共志願服務之間的概念,其實是有所區別的。這種文化的本源上的差異,究竟我們中間找到一個什麼樣的橋樑?現代的志願服務概念是有利於說我們能夠把它放在桌面上,可以測度,可以成為一個政策討論的對象,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多方面來支持和發展。

如何在可持續發展中有機嵌入志願服務元素?

對中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如果是一個穿透性力量,什麼是穿透?

如果在西學、國學之間各取所長、兼容並舉?

在所謂的西學與東學之間、國學之間,我們到底如何去建構,互相理解,互相交織的公共空間。


治理之問:公共治理與志願服務

如何認知異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市場遞送的商業服務與志願者組織/社會組織遞送的志願服務?

政策推動的公共服務,具有剛性的具有覆蓋性的公共服務,和我們市場遞送的具有靈活性的商業服務,以及我們志願者社會組織遞送的志願服務;在中國,我們還有慈善事業,甚至還有慈善服務。不一樣的概念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政社企如何協同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在多元的服務之間,怎麼樣各司其位?找到一個清晰的邊界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如何能夠開放,如何能夠去建立一個現代的,靜動一致的,甚至在內在的變化中間找到共振共鳴的地方。

如何針對志願服務的自發性、動態性特徵,建立有效的能力建設、組織管理知識體系?


服務之問:技術創新與社區動員

如何建設志願服務的組織體系,特別是社區層面?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組織的差別?

社區重構中的社會網絡、從微博到微信的ICT創新究竟帶來了改變?如何進行志願服務的有效倡導?

技術一方面是那些硬技術,ICT技術到底怎麼樣去實現?我們用各種方面去連接去打破去建立社會信任。

如何評估志願服務的社會影響力?

技術還有一方面是組織管理的制度、風險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的軟的技術方面。在討論十四五的彩票公益金規劃,我們甚至也提出來,我們的支持不僅僅這些公益金的支持的預算,不僅僅支持項目上面,要有專項的去支持這些技術的迭代,能力的增長,如果沒有這些,很難去保證項目能夠充分發揮影響力。


新時代我們也特別期待,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找到一個新的方式,而且這些方式一定跟王忠平博士和他的和眾澤益團隊一樣,是每一個個體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間敢於去嘗試,樂於去連接,而且大膽創新,能夠去把這些個體的力量、組織的力量等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我想這才有可能是新時代新作為的一個基礎性的力量。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能夠見證這樣的10年,也希望下一個5年我們一起並肩攜手,謝謝各位。


掃碼,看精彩完整視頻↓

張強教授:服務-治理-文化三位一體的中國志願服務發展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