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邏輯》

關於作者

雷納·齊特爾曼是德國《世界報》的高級主編,他曾藉助報社平臺,在地產界建立了廣泛的人脈,後來自己經營一家為房地產行業服務的傳播顧問公司,並在業內成為佼佼者。而他自己也是一名成功的投資人。齊特爾曼寫過17本書,影響最大的一本叫做《敢於不同:成功人士和你我之分》,已經被翻譯成六種文字出版。

關於本書

人們渴望擁有財富,但對擁有和保持財富的過程充滿誤解。本書首先指出財富並不意味著一大筆錢這一本質,指出了財富增值對富有的重要性,並且通過指出人們常見的認知誤區——如用“後視鏡視角”進行跟風投資、產生“控制錯覺”進而認為自己能戰勝投資市場中的大多數人等等,指出了富人的財富邏輯往往與普通人背道而馳。同時,書中指明瞭想創造財富應該擁有的一些特質,為普通人變得富有指出了路徑。

核心內容

為什麼很多人有著高收入,或者突然間擁有了一大筆錢,卻很難持續過上富有的生活,甚至還會在短期內一貧如洗?為什麼我們進行了很多投資,收益卻非常不理想,讓我們難以跨入富人的行列?因為,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按照普通人的邏輯去對待財富,而不具備富人的邏輯。

《富人的邏輯》| 張玥解讀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要為你解讀的書是《富人的邏輯》,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有15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介紹這本書的精髓:富人之所以能擁有大量財富,是因為他們有不同尋常的認知邏輯。

當我們提到投資賺錢這個話題時,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股市。但是2012年,德國學者施馬倫布洛克做過一個調查,她走訪了472位平均資產超過兩百萬歐元的富人,發現其中只有不到2.4%的人說,股市是他們的主要財富來源。

通過這項調查我們發現,在創造財富這件事上,普通人與富人之間有很多認知上的區別。在《富人的邏輯》這本書中詳細說明了其中的區別,比如普通人喜歡在股市裡尋找發財的機會,喜歡分散投資,而且總是認為創業的人就是最敢於冒風險的人。而富人的邏輯經常與之相反,正因擁有不同尋常的認知邏輯,才最終實現財務自由。所謂財務自由,就是不靠被動的工作去謀生,而是靠著投資之類的收入,過上想過的生活。

這本書的作者雷納·齊特爾曼是德國著名報紙《世界報》的高級主編。他頭腦很靈活,藉助報社這個平臺,在地產界建立了很多人脈,也學了不少生意經。後來雷納開了一家傳播顧問公司,專門為地產行業服務,現在這家公司在德國的業內很有名氣。齊特爾曼一共寫過17本書,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敢於不同:成功人士和你我之分》,這本書被翻譯成六種文字進行出版。

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下面我來為你詳細講述書中內容,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重點內容:第一個重點,就是告訴我們,如果僅僅把財富等同於一大筆收入,那就永遠實現不了財務自由;第二個重點,就是要成為真正的富人,必須學會讓財富持續增值,但是有五個慣性認知會成為我們的阻礙,我們必須打破它們;第三個重點,是想成為擁有財富的人應該具備的五個特質。

第一部分

先來說說為什麼有了大筆的錢並不意味著富有。因為作者認為,錢財流失的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不懂得理財之道,即便有大筆的錢財,最終也是坐吃山空。

我們先來聽一個真實的故事。2001年,美國有一個失業者,叫戴維·李·愛德華茲,他買彩票一下中了2700萬美元的大獎。經歷一夜暴富之後,戴維開始買別墅、汽車、收藏品、私人飛機,甚至還吸毒。中獎後剛一年,他就花了1200萬美元。又過了沒多久,他花光了所有的錢。銀行沒收了他的房產,把他轟到了一間倉庫裡。最後,他在孤獨中死去了。事實上,像這樣暴富後又一貧如洗的例子特別多,不只是像他這樣的普通人,名人也不例外。比如美國天后惠特尼·休斯頓,在2012年去世的時候,還欠著四百萬美元的債務。

有研究表明,大多數彩票中獎者在中了大獎的幾年時間裡,境遇比中獎之前還糟糕。因為他們都犯了一個認知錯誤,那就是他們以為有了這麼多錢就可以衣食無憂了。

作者齊特爾曼在書裡算了一筆賬。他算出一個德國人如果什麼都不幹,光靠存款獲取利息,那麼需要多少存款才能達到2014年的人均淨收入2.4萬歐元。這個答案是80萬歐元的存款,而且還是在利率很高的情況下。與此同時,國家還不能通貨膨脹,這筆錢不能貶值。這說明,擁有一個鉅額的錢數,並不意味就富有了。事實上,守住一筆錢比賺一筆錢還難,不管手裡有一百萬、一千萬、還是一個億,如果不會理財,最終還是會坐吃山空。錢財流失的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當普通人有了一些錢之後,普遍會進行奢侈消費,並不考慮投資,或者即便投資,也是比較盲目的。2001年,奧地利的一個名為京特·舍爾塔納的倉庫保管員獲得了一筆七十多萬歐元的獎金,這時奧地利國內一家很有聲望的保險公司的財務顧問找到了他,說可以幫他進行穩賺不賠的投資,資產至少增值一倍。舍爾塔納於是拿出了五十多萬歐元進行了投資,但他的顧問顯然沒那麼大本事,把他的錢都用在了股市和貨幣投機之中,不但在十年間耗盡了舍爾塔納的錢,還讓他欠下了十萬歐元的債務。

許多人都像舍爾塔納這樣,相信來自銀行或保險公司的財務顧問,但作者齊特爾曼認為,這些顧問其實多數是純粹的推銷員,他們的任務是通過銷售金融產品來為銀行或保險公司創收,不會真正站在顧客的角度給出投資建議。所以儘管把錢交給他們打理比較省事,但你同時放棄了對自己的投資的責任,減少了進行成功投資的機會。

富人不會像一些普通人那樣有了錢就奢侈地消費,也不會把投資交給別人負責,他們更重視通過自己的投資選擇,來獲得財富的增值,使得自己可以一直維持自己喜歡的生活。富人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所擁有的錢有多少,遠不如用這些錢去做什麼重要,這也是富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別。

這就是我們今天介紹的第一個重點內容,有一大筆錢並不等於富有,讓錢不斷增值,使自己持續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叫真正的擁有財富。

第二部分

想要讓財富大量增值,必須走出的五個認知誤區。第一個認知誤區,也是常聽到的一句話: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儘可能地把資金分散,比如說買許多種不同的股票,或者在不同的房地產上進行投資。這其中涉及的是一個投資組合理論,這是經濟學家馬科維茨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我們能精心選擇各種投資的搭配比例,就能實現投資風險的最小化,從而取得一定的收益。而這些投資之間越沒有關聯,那麼這種投資組合的風險就越小。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用在成為富人這件事上,就不大有道理了。齊特爾曼認為,分散投資實際上阻礙了財富的增值。這樣分散投資的方法確實能避免做出糟糕的投資選擇,但只是讓我們少犯錯而已,卻不會讓財富增值太多。齊特爾曼本人在15年前決定投資柏林的房地產市場,他現在的投資收益率是兩位數。如果當初他選擇分散投資的方式,只買一種房地產基金,那麼最終的收益率只有百分之幾而已。

如果我們不分散投資,那麼我們如何像作者那樣精準投資呢?齊特爾曼認為,投資最關鍵的一點是對要投資的市場是否有足夠了解。從市場裡所獲得的信息通常都帶有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這些信息最終會導致什麼結果。比如政府公佈出失業率上升的消息,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個壞消息,因為失業率增高意味著經濟形勢比較嚴峻,股市會受連累;可也有人認為這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覺得央行會因此而降低利率,反而能刺激股市上漲。投資市場裡的很多交易之所以能發生,就是因為總有截然相反的意見存在。一部分人正在買,而另一部分人正在賣。但無論如何,最終只有一方會預測正確並獲益。因此,如果對市場的瞭解足夠深入,就更有可能成為正確的那一方。

第二個認知誤區,很多人認為市場的低波動性意味著低風險。市場的波動性,簡單地說,就是收益率的變化。這也是剛才我們提到的經濟學家馬科維茨的理論,他認為波動性越低,風險性也就越低。

但這個理論也存在問題。另一個經濟學家邁克爾·開普勒舉過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假設有一隻股票,第一個月上漲了10%,第二個月上漲了5%,第三個月上漲了15%。而同一時間裡,另外一隻股票每個月都下跌15%。按照波動性理論,第一隻股票波動性大,而第二隻的波動性一直穩定在15%,那麼第一隻股票的風險性比第二隻大。但事實上,第一隻股票雖然一直在大幅度波動,但它的價格始終在上漲,三個月下來它的收益達到了32.8%,而第二隻股票雖然波動性一直很平穩,但它一直在跌,三個月下來要損失38.6%。這個例子說明,低波動性並不等於低風險性。

第三個認知誤區,很多人認為應該儘量在本土進行投資。在投資時,我們普遍認為海外投資的風險比本土投資的風險大,這被齊特爾曼稱為“本土偏好”。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德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房產中,有六成多位於德國境內,只有1.4%位於亞太地區。雖然當時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形勢比德國好,而且投資過程也很簡單,但還是沒法改變大多數德國投資者的觀念。

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德國人身上,許多調查都顯示在英國、日本、美國等國家,投資者普遍認為本國的股市會比別國的股市有更好的表現。齊特爾曼說,本土偏好會忽視那些正在盈利的海外市場,從而讓投資者損失潛在的收益。書中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不同的投資市場裡,本土偏好會讓投資者損失1.48%到9.79%的潛在收益。如果是週期長,數額大的投資,這個比率造成的損失會非常驚人。

目前還沒有權威的研究能夠指出,本土偏好出現的原因。德國的一些研究者認為,民族自豪感可能是原因之一,他們發現,當國家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的時候,海外投資的數額就會減少。本土偏好是一種情感偏見,會妨礙我們制定明智的投資策略。齊特爾曼認為,不要認為熟悉的市場就更安全的市場,我們必須為自己的投資決策找出更充分的理由,才能遠離情感的誤導。

第四個認知誤區是習慣用過去的市場數據作為未來投資的依據,這也被稱為用“後視鏡視角”去投資。為什麼叫後視鏡視角呢?開車時是直視前方的,我們通過前車窗來觀察接下來的道路。從後視鏡中只能看見已經開過來的路。

1998年的德國股市表現特別好,它的股票價格指數超過了5000點大關。德國人隨之瘋狂購入,那一年他們光在股票型基金上就投入了353億歐元,而兩年前這個數字還只是13億歐元。隨後指數仍然一直上漲,直到2002年3月開始崩盤。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大家開始大量拋售。在最高位時入場的投資者損失了至少三分之二的本金。2003年,德國股市又開始回升,到2008年又是一路上漲。那些在2002年低谷時期買入的投資者賺了至少兩倍。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做過一個研究,他以五年為一個時間段,觀察了世界各國的股市。他發現那些表現強勁的股市,其中有三分之二在經歷了五年的上漲之後,又經歷了五年的下跌。而那些在前五年裡跌幅最大的股市,其中有94%在接下來的五年裡漲幅達到了122%。這麼大的變化說明,根據股市在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來選擇買入或者拋出是很危險的做法。但在德國股市的這兩次起伏之中,大多數投資者就是這樣做的。心理學家已經證實我們存在從眾心理,這會導致人們不願意和身邊大多數人的意見相左,這種隨大流並且受著群體本能支配的行為,是股市小額投資者的典型行為,也是讓財富增值的巨大障礙。

最後一個誤區是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總覺得自己能戰勝市場上的大多數人。這一點,齊特爾曼主要是針對股市而言的。有一份2012年的數據顯示,在德國有70%的私人投資者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高於平均水平,但他們的收益並不支持這一點,而這種樂觀主義精神其實很容易導致投資者的失敗。

曾經有一個賭骰子的實驗,在搖骰子之前,人們總是願意下更大的賭注,而當骰子搖出但還沒有公佈點數的時候,人們就只願意下小一些的賭注了。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往往覺得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影響隨機事件,骰子還沒搖出時點數是隨機的,自己可以去影響點數。當骰子搖出沒展示的時候,人們會覺得自己對點數沒有什麼影響了。這種現象被科學家稱為“控制錯覺”,正是這種錯覺,導致很多投資者高估了自己在股市上創造財富的幾率。

齊特爾曼說,在買賣股票的時候,95%的人是職業操盤手。他們靠研究股市謀生,有著一套完善的系統。個人投資者基本沒有可能戰勝這樣的系統,尤其是在短線交易方面。齊特爾曼建議,想擺脫在股市投資中的控制錯覺,最好採用一種“尤利西斯策略”。在古希臘神話中,尤利西斯乘船經過一個小島時,發現有一個女妖,她能用迷人的歌聲把水手引向險境。因此尤利西斯把自己綁在了船的桅杆上,這樣就算是聽見了歌聲的迷惑,他也動彈不了,最後他安然走出了險境。而所謂尤利西斯策略,就是在默認市場不可控的前提下,制定一個投資計劃,不管短期是漲還是跌,每個月都向股市投資固定數額的資金進行長期投資,這就好像把自己綁在桅杆上一樣去抵禦市場的風險。

說到這裡,我們簡要回顧一下第二個重點內容,那就是想讓財富增值,要避免陷入的五個誤區。第一個是要儘量避免分散投資,挑選一個瞭解得足夠透徹以至於能做出準確預測的市場進行集中投資;第二個是不要認為低波動性的投資就有更低的風險;第三個是要擺脫“本土偏好”的偏見,用更廣闊的視野進行投資;第四個是要避免後視鏡視角的投資,不用過去的數據作為未來投資的依據;第五個是在股市投資中,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資水平,要避免出現控制錯覺。

第三部分

最後來說說想要創造財富需要具備五個特質。第一個特質,就是要有企業家精神。2015年,瑞士銀行和普華永道發佈了一個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大多數億萬富翁的財產不是靠繼承得來的,而是依靠企業家精神創業和投資得到的。

那麼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呢?齊特爾曼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更開放的思想。曾有調查顯示,普通人認為嘗試新體驗意味著冒險。但超過六成的德國企業家樂於嘗試各種新的體驗。在企業家們看來,什麼都不做才是冒險,因為這意味著錯失機遇。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這指的是人們對掌控棘手局面能力的信心。而德國學者勞赫與費雷澤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企業家,自我效能普遍高於其他人,局面越複雜,他們越自信。

第二個特質,就是謹慎地創業。很多人容易把冒險和賭博等同起來,這其實是一個認知誤區。剛才我們說到成功的企業家敢於冒險,其實那都是經過仔細思考的策略,其中包含用來降低風險的辦法。在《特曼生命週期研究》中,經過6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在嚴謹性方面得到高分,是企業家獲得成功的條件之一。齊特爾曼建議,如果想創業,首先要給自己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裡,不要忽視現有的職位,處理不好正職工作的人更容易創業失敗。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就是創業所需要的資金量,這個十有八九都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創業途中意外太多,不能把創業計劃設定得一成不變,否則遲早會失敗。

第三個特質,就是要誠實。人們總是認為,富人是通過不誠實的手段致富的,而自己發不了財是因為太誠實。這種觀念是出於一種誤解,人們認為商業活動是一個零和博弈,有人賺錢就有人蒙受損失。但齊特爾曼說,穩定的商業關係應該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交易。

巴菲特曾經買過一個傢俱店,第一天他問店主那家店值多少錢,對方說四千萬美金。第二天他就把支票送過去了,沒做任何賬目審核。店主很吃驚,但巴菲特說,他信任店主,甚至比對自己的會計還信任。對他來說,這個店就值這個價,沒什麼虛的。巴菲特還曾經說過,他在僱人時,關注三種品質,就是誠實、智慧和精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誠實,如果僱員不誠實,那他們的智慧和精力可能會毀了企業。

第四個特質,就是節儉。人們經常認為,富翁喜歡享受奢侈的生活。不過一些來自美國、德國的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富翁並不喜歡進行炫耀性的消費,他們習慣把穿壞了的鞋拿去修,也會因為長途話費太貴而更換電信服務商。這是因為成功的富人會更注重資產的增值而不是消費。

最後一個特質,是設定財務目標。讓自己賺到一百萬,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嗎?如果你認為是,那在創造財富的路上就已經失敗了。研究人員通過調查發現,企業家給企業設定的目標越高,那麼企業後來的成長度就越高。向財務自由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切地知道想實現什麼目標,以及為什麼要實現。

齊特爾曼給了我們一個建議,就是把你在今後十年裡想實現的財務目標寫下來。他認為人們總是太高估自己能在一年裡做到什麼,而又總是太低估自己能在十年裡做到什麼。美國學者科爾文等人在2008年得出的研究數據表明,人類所取得的很多偉大成就,都是在十年的時間裡完成的,因此對實現財務目標而言,十年也剛剛好。設定十年的目標後,可以把總體目標細分為小的目標,在每一年中爭取實現。假如你想在十年裡掙到一百萬,那麼通常來說,你不太可能在每年都掙到十萬,而是可能會在一段時間裡掙到不多的錢,但隨後收入會呈指數性地增長,所以可以據此來設定各個階段的合理目標值。齊特爾曼認為,當前的財務狀況反映了當前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不改變後者,總是因為害怕失敗而覺得自己不行的話,是不可能創造財富的。

總結

說到這,今天的三個重點內容都介紹完了,我們再來簡要回顧一下。

第一個重點是財富是什麼,如果我們把財富僅僅等同於一大筆收入,那就永遠享受不到財務自由。只有讓財富不斷增值,才不用擔心它會消耗殆盡。

第二個重點是通過打破五個慣性認知,去學會如何讓財富增。第一個是要儘量避免分散投資,挑選一個瞭解得足夠透徹以至於能做出準確預測的市場進行集中投資;第二個是不要認為低波動性的投資就有更低的風險;第三個是要擺脫“本土偏好”的偏見,用更廣闊的視野進行投資;第四個是要避免後視鏡視角的投資,不用過去的數據作為未來投資的依據;第五個是在股市投資中,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資水平,要避免出現控制錯覺。

而第三個重點,是創造財富應該具備的五個特質,第一個是企業家精神;第二是嚴謹創業;第三是誠實;第四是要節儉;第五是要敢於設定高遠的財務目標。

撰稿:張玥

腦圖:摩西

轉述:孫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