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

本文作者:崔樹強,新農創集團董事長,中農投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20餘年從政經歷,對農村產業、區域經濟、農村金融有十餘年探索和實踐,是國內知名解決三農問題的專家。

我國目前正在快速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大,不僅使養老保險基金的供給陷入危機,也會增加年輕一代的養老負擔,並進一步阻礙中國社會全面改革的進程。日益加快的老齡化趨勢迫使中國的社會養老體制正處在一箇舊制度變革與新制度選擇的關鍵期。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斷滿足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推動我國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探索與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新常態相協調的社會化養老新模式勢在必行。


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


破解社會化養老難題,就要找到造成養老難題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缺錢。老人普遍感覺養老保障金不足,尤其是農村,老人主要靠土地收入及子女供養,家庭養老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諸多創新的社會化養老模式,終因老人無法負擔而無法選擇,也因養老機構無法盈利而不可持續。從國家到家庭和個人的經濟壓力巨大。二是多病。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環境惡化,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導致很多老人疾病纏身,更增加了養老支出,也嚴重影響了老人的生存質量。三是空虛。老人空巢現象嚴重,內心精神空虛,文化活動匱乏,與社會脫節,致使老人心理疾患增多,既影響老人身心健康,也影響家庭關係和諧。只有解決這三個制約因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問題,這也是社會化養老的方向和著力點。


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


造成上述三大因素的根源歸根結底在於中國的鄉村落後。因為鄉村落後,直接導致農村老人的經濟困境,間接動搖國民經濟基礎,造成經濟結構失衡和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也就造成城市老人的保障不足,更會影響老人子女的就業收入,致使老人養老保障不足;因為鄉村落後,直接造成食品安全問題、農村汙染問題,城鄉發展失衡,鄉村基礎醫療不健全,間接帶來大城市病等問題,造成老人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鄉村落後,直接導致農村年輕人常年外出務工,農村空巢老人劇增,沒有完整家庭,鄉村嚴重空心化,間接導致農耕文明的載體消失,城市老人無法尋根,無法迴歸自然的生活,心靈無法得到慰藉。


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


找到制約養老問題的因素及根源,中國投資協會農投委聯合相關社會企業提出了“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並通過實踐找到了破解養老難題的基本路徑。這條路徑有三個載體:一是打造智慧型生態農業,二是發展共享型康養農莊,三是培育鄉鄰康養小鎮。

智慧型生態農業,是通過農業生產的全程服務方式,真正解決了土地分散條件下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真正解放農民,既能通過降低成本、提高產量,讓農民從土地上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又能保障食品安全,讓老人得到基本的健康保障。

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

共享型康養農莊,是融合了生態農業、文旅體驗、美麗鄉村建設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也是引領城市消費下鄉、促使城鄉融合互動的載體。在這裡,城市老人可以有鄉村休閒、體驗、度假的好方式,也有成本更低、更貼近自然的旅居養老新選擇。在這裡,鄉村老人可以發揮餘熱、參與運營、展示農耕文化遺產,鄉村老人的子女可以有較高的收入。

鄉鄰康養小鎮,是在生態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以產、鎮、人、文、治為核心的鄉村生活小鎮。在小鎮中融入生態農業產業、旅遊服務產業、健康養生產業、文化教育產業和當地特色產業這五大產業,秉持因地制宜、資源內生、共生共享、產融聯結合這四大原則,保持土地現狀、生態風貌和農民主體地位這三個不變,培育親情、鄉情、鄰里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以及由新農人引領、宗族管理和社群自治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模式,把小鎮打造成以農耕文化為靈魂的精神家園和心靈載體。這樣的康養小鎮,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以讓老人過上幸福的鄉村養老生活。

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田園鄉村養老新模式

在中國廣大農村通過這三個載體的打造,老人既可以有經濟保障,也可以有健康保障,更可以有心靈家園,真正解決制約我國養老問題的三大因素,真正讓城鄉老人們自食其力、有所作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更可以讓老人的子女安心紮根農村,讓家庭完整,讓親情復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