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2019年诺贝尔奖周已经过了一半,最受看客及博彩行业关注的文学奖也已揭晓,由波兰当代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及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得。而最早揭晓的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及化学三种科学类奖项,则颁发给了在细胞领域、宇宙学领域和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九位科学家。

不出意外,这九位科学家都是男性。

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而在颁出的600多项科学类奖项中,只有20项颁给了女性,占比3%。2018年获得物理学奖的加拿大女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最受舆论关注的不是她的科研成果,而是“有史以来第三位获得该奖的女性”这一事实。上一次是56年前美国物理学家玛丽亚·格珀特·迈耶获得,再上一次是1903年时由居里夫人获得。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现场

为什么科学领域获奖的女性如此之少?为什么著名的女科学家形象寥寥无几?

有学者指出由于种种历史及社会原因,攻读和深造自然科学专业的女性人数要远少于男性,但这一现象近年来已得到改善,部分欧美大学甚至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且诺贝尔奖表彰的是科学家一生的成就,有25-30年的滞后期。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我们提起女科学家时,脑海中仅有“居里夫人”一个形象。女性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要复杂得多。

01

“你是女孩,理科不行很正常”

大部分女性小时候可能都听过,“她理科不太好,女孩嘛”,“别选理科吧,很难竞争过男同学”。而男性可能也被以“数理化考不过女生,好意思吗”之类的语句怪罪过。

诚然两性生理构造不同,男性力量偏逻辑推理,女性力量则更感性柔软,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与天赋并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一昧用偏见去教育和打压,往往会限制住某些才能。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2015年一个自然实验就论证了心理因素对女性数学成绩的影响。研究者在瑞士某个中学挑选了808名学生,将他们分成8组,每组有4到5个班级,每班大约18到25名学生;前6组各有一个全女生班,第7组有三个全女生班,最后一组都是男女混合班。经过四年的跟踪记录,发现每个组别中,全女生班级女生的数学成绩更为稳定,而男女混合班级女生数学成绩更容易被男生拉开差距。

实验还发现女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她们的数学成绩。而全女生班级下,女生对自我认可的程度更高,对自己数学能力的信心更强,成绩也就更好。

可见,女性科研工作者少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早期教育时期。如果我们能刨除刻板印象,更多以鼓励为手段激发女性去学习理工科目,局面可能大不相同。

02

居里夫人只是“男人的最好助手”

科学家是社会公认的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之一。但在这个以男性为绝对主导的高智商领域里,性别歧视却可能最为根深蒂固。带来的结果是对女性科学家的直接除名。

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副教授Liselotte Jauffred曾在2018年组织过一次调研,发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比例。她和同事们采用了历史数据和算法模型,证明大多数女性科研者并未被诺贝尔奖委员会统计在内,性别歧视存在的可能性高达95%。

以女性科学家形象代表居里夫人来说。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

她从1896年开始研究铀盐的放射性现象,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经过层层探索,发现铀矿里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这时,她的丈夫才放下手头的晶体研究,和妻子一起投入到新元素的寻找工作中来,从而在1989年发现了“钋”和“镭”。

1903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将物理学奖颁给了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虽然贝克勒尔于1896年第一个发现天然放射性,但他对后续的研究和理论成果并没有贡献,却因为贵族身份及物理世家的地位瓜分走一半荣誉,并宣称皮埃尔·居里只是自己的助手,而“

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充当了皮埃尔·居里的好助手,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上帝造出女人来,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

如果不是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坚持,居里夫人根本不在获奖名单上。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1911年,居里夫人再次获得诺贝尔奖荣誉,表彰她在“钋”和“镭”两大元素发现上的卓越贡献。这一次,她单独获奖。领奖时她简短澄清了世界对她的不公:“

关于镭和放射性的研究,完全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然而这种对女性科学家的否定与除名并未因此结束。

2015年,国际最大学术期刊PLOS ONE的一名审稿人,以“作者为两名女性”为由拒稿,在业界引发轩然大波。

同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在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公开主张对实验室进行“异性隔离”,他的理由是如果和女性同处一间实验室,往往只会发生三件事:爱上了她们;或者她们爱上了你;批评她们,她们会哭。这一言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并引发声讨,迫于压力,博士最终从伦敦大学辞职。

时至今日,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居里夫人”,系统会自动为你推荐“居里夫人性需求”、“居里夫人韵事”等词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对一位伟大女科学家最感兴趣的,依然是她的性事。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03

工资、资源、制度…天花板如何打破?

除了明目张胆的除名与丑化,性别的歧视其实更多以隐蔽的形式,潜藏在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周围。首当其冲是生育与工资水平问题。

期刊PLOS ONE在2011年的调研显示,造成女性在科学、技术或工程等领域仍然处于劣势的根源是抚养子女和事业之间的冲突。科研领域中的女性,拥有孩子的比例大大低于男性。

杂志American Scientist的调研显示,在生育孩子之前,女性科研人员的职业竞争力和男性是相当的,但当她们开始计划养育孩子时,学术竞争力便远远落后于男性。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2018年,美国物理研究所统计研究中心主导的一项研究显示,虽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有望在毕业后一年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报酬,但工资差距在10至15年后会大大扩大,男性的收入比女性高10%。 研究还发现科学领域中,女性还面临着资源不均等的困境,例如实验室的空间,以及雇用研究生或员工帮助研究的能力。

20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女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在得奖后数月被大学提拔为教授。但绝大部分没有获得行业内奖项的女性,却难以得到同等的资源和机会。得不到奖意味着更受限的发展,而受限的职业空间和职业发展又导致获奖女性比率更低,女性也就更难破除偏见和歧视的魔咒。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科学类诺奖男女得奖比例图

恶性循环的壁垒该如何破除?

04

多元化需要落到实处的变革

在今年的诺贝尔奖项颁奖之前,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长GöranK Hansson给科学家们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在提名中考虑地理和性别的多元性,同时邀请更多女性来推荐候选人。2018年在给女性科学家颁奖时,Hansson曾表示,“重要的是要记住,诺贝尔奖是为发现和发明而设立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是得奖的原因。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2018年诺奖物理和化学奖项都有女性身影,为历史首次

为了解决科学领域中性别歧视的问题及女科学家的困境,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都采取了一些措施:

德国研究基金会制定了性别平等指南,提出了性别平等的透明度;并要求通过激励措施支持灵活的工作时间、健全的托儿设施和公正的招聘程序。德国还制定了一项计划,以为推进大学女教授终身制提供资助;

欧洲科学基金会鼓励在拨款过程中考虑因家庭原因而需要中断研究的女研究员;

美国一些高校则通过研究人员终身制来有效地平衡性别差距。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时,Hansson特别提到了美剧《生活大爆炸》。他认为这部以美国科学家们为主角的剧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部剧把科学世界带到了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中、起居室里。他们很好地解释了科学知识,表现了科学是有趣、有意思的,进入这个世界是很棒的、光荣的。希望年轻人能因此受到鼓舞投身科学研究”。

而这部刚于今年完结的美剧,大结局正是物理学家谢尔顿和神经学家艾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剧中的颁奖典礼上,艾米在领奖词中鼓励那些励志投身科学界的小女孩勇敢地去追梦。

那些梦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去哪了?

△《生活大爆炸》结局,艾米在诺奖仪式上的致辞

也许通过各种机构、媒体言论、影视剧等等的影响,我们真的可以期待社会文化的改变。也许有一天,提起女性科学家,跳入脑海的不再仅是居里夫人一个形象。

撰文/Beib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