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青年節……什麼樣才算是青年?

青年。

什麼樣算是青年?

王小波《黃金時代》裡那段話極有名: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大概,只要還有慾望,只要沒被錘,就算是青年吧。

王小波《黃金時代》出版時,人有四十歲了。

但我讀他的小說時,沒覺出老氣。

《尋找無雙》,四十一歲時寫完的。但開頭就是一段很酷的話:

“這是我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寫完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變形記》(奧維德)的最後幾行:

吾詩已成。

無論大神的震怒,

還是山崩地裂,

都不能把它化為無形!”

在另一篇裡,他這麼說:

“人在年輕時充滿了做事的衝動,無休無止地變革一切,等到這些衝動驟然消失,他就老了。”

——王小波《紅拂夜奔》。

我是覺得,王小波至死是青年。

不是年齡(他終年不到45歲),而是心氣。

類似的,寫《狂人日記》時,魯迅先生37歲了。寫《鑄劍》時,46歲了。

但昂揚狷介,難以泯滅。

這就是青年氣吧。

反過來,被錘過的人是什麼樣?

《鹿鼎記》裡有個鄭克塽。

歸降之後,被韋小寶緊著欺負。

有段戲份很精彩:韋小寶去多年不見的鄭克塽府上訛錢,一看他,認不出來了:

那時鄭克塽留著小鬍子,鬚髮灰白。因為投降之後,夙夜憂心,慢慢就駝背彎腰。明明年紀並不甚老,卻已經沒人氣兒了。

這就是所謂被錘了。哪怕年紀不算大,但也不行了。

青年並不一定是好的。

誰年輕的時候,都有粗糙、愚蠢、生猛、犯錯、狂妄、叛逆、攻擊性十足、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後來想起來,都不免面紅過耳。

實際上,青年,大概都有“真香”的過程。

——會大言不慚地自我表述,但面對慾望(比如食慾)又會改顏相向。

——但這樣也挺好。本山大叔說過:有錯就改,改了再犯……千錘百煉嘛!

如果因為會犯錯就什麼都不做了,好像也……不大對?

雷諾阿年輕時跟莫奈一起反安格爾。兩個窮光蛋少年畫家,一起反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

過了40歲,去意大利看了拉斐爾的原作,回頭對安格爾產生了興趣。以至於1883-87那幾年,他的作品被稱為“安格爾時期”。

到老來,回憶起來,還是說自己年少時好:和莫奈穿得漂漂亮亮的,去別家蹭飯,吃雞,喝香貝坦紅酒,“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您看:這就是雷諾阿版本的“想吃想喝”。

這是他快七十了,還能畫出這類作品的氣性。

都在說青年節……什麼樣才算是青年?

法國學者丹納先生,說古希臘文學有種“永遠25歲”的氣質。

我們都知道的故事:

墨涅拉俄斯的老婆海倫被帕里斯拐走了,希臘人起十萬大軍,堵著特洛伊的門不放。

阿喀琉斯和阿加門農都是兒女能上陣的人了,還為了個女人吵架,吵到軍隊分崩。

真打起來,屍山血海。阿喀琉斯為了自己的表親兼情人之死嚎啕,又願意上陣去打仗了。

殺死了赫克託耳之後,駕車拖著屍體在城下來回溜達。

氣消了,赫克託耳他爸爸過來一哭一求,就把屍體還回去了。

乍看都像小孩吵架。赤裸裸的慾望。直來直去。都沒點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樣子。

但這就是青年。

所謂史詩,其實也就是慾望與激情在推動著。征服的征服,回家的回家,愛的愛,恨的恨,都很純粹。

托爾斯泰說他喜歡古希臘這勁頭,就像陽光下的泉水:清澈見底,有沙子會咯喉嚨,但是爽。

都在說青年節……什麼樣才算是青年?

青年並不總是圓潤純真。但青年就意味著,不會無慾無求。

一燈大師感知過楊過的內力,覺得自己的內功比他精純,但雄厚澎湃,頗有不及——這就是青年的力量。

要指望早早地圓潤精緻,很難。

浪潮不會靜水流深,但滾滾往前,無法遏制。

有許多奢望,想吃,想喝,想愛,想變成雲。

會犯錯,會吵吵,會跌倒,但勇往直前。

白眼看天,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離不棄。

那些並不總是美好的慾望,事後想起來並不總是正確的冒險,急不擇言的衝動,會被其他人當做是奢望的念頭,以及這一切融匯而成,支配著行動,停不下來的激情。

還在夢想,還在(不怕犯錯地)前進。

這就是青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