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一敗塗地呢?

至高克勒貓


大家好,我是九井塘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法國之所以在二戰中一敗塗地主要是因為:

1:法國政壇黨派的爭鬥不休,政治的腐敗混亂,使法國民眾對戰爭缺乏勝利的信心。臨近德法戰爭爆發的1940年,戰爭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3月底,達拉第總理被罷免,繼任者雷諾答應要加強對國家的管理,竭力增加軍備的產量,認真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可儘管到了如此嚴峻的時刻,仍有許多議員反對雷諾的施政綱領,反對的原因不是認為施政綱領對國家不好,而僅僅是因為他們與雷諾的私人關係不好。

政客的自私自利,黨派的爭鬥不休,政治的腐敗混亂,這一切使法國民眾對戰爭缺乏勝利的信心,許多法國人寧可忍受屈辱也要逃避戰爭,不願意像一戰那樣為了國家拼死戰鬥。

2:法國的失敗在於軍界思維方式守舊保守,沉浸在一戰的經驗中,認為:防守比進攻更有利,沒看到以坦克為代表的裝甲力量進行機動作戰的強大威力,本來:集中裝甲部隊進行機動戰是法國戴高樂將軍先提出來的卻遭到法軍高層的否定、將寶貴的坦克分散到步兵中作為支援歩兵的武器,這樣削弱了坦克的機動性大幅降低了其戰鬥力,而德國因為戰爭資源不足只能求變求新、以求出奇制勝,所以德國接受了古德利安關於集中裝甲部隊進行機動進攻的理念、釆納曼斯坦因制訂的從阿登森林進行出奇不意的進攻方案:德軍以裝甲部隊從洪法國認為不可逾的阿登森林進攻、主力以大規模裝甲部隊為先鋒迅速突入法軍縱深、將守衛馬奇諾和比利時方向的法軍主力置於孤懸於無用之地的孤軍,一舉擊潰法軍士氣,雖然有戴高樂將軍指揮部隊使用坦克進行反擊取得一些局部勝利但難以挽回崩潰的大局。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九井塘人


沒有人能在法國人投降之前佔領巴黎!是笑料還是事實?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進攻法國,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6月18日法國政府宣佈放棄抵抗,6月22日貝當元帥簽訂投降協定。滿打滿算總共歷時44天,真的打仗的時間還要更少。

兩個國家都是歐洲大陸上頂尖存在,為什麼德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幹翻法國?是德國太強大?還是法國太過弱雞?

看一看開戰前參戰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

法國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力量,武裝兵力超過600萬人;英國、比利時和荷蘭三國駐紮的部隊也有330萬,合計軍隊人數達到近千萬。前線可參戰的坦克5800輛,火炮14000餘門,飛機1670架。除此之外,法國花了20多年,在東北邊境修建了一條長達390公里的軍事壁壘——馬其諾防線。

德國部署了300萬人參與了這場戰爭,作戰的坦克有2700輛,火炮7500門,飛機5600餘架。

兩相對比,除了空軍力量,其餘都是同盟國這邊佔優,為何結果卻是同盟國這方一邊倒地潰敗?用一場鬥地主來講解一下。

德國地面部隊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這相當於地主起手出了一個3到A的順子。法國剛想靠馬奇諾防線頂住德國進攻,可是德國卻繞開了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變成了擺設,這相當於農民想要王炸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王炸變成了一對三。德國作戰部隊之前已經經歷了多次戰爭,作戰很有經驗,而法國由於綏靖政策,很多士兵沒有真的打過仗,這在鬥地主中就像是老手碰上新人。德國部隊利用空軍優勢,長驅直入,直接攻入法國首都巴黎,法國宣佈投降;就如同地主看兩家農民沒人接牌,直接飛機帶翅膀,出完所有手牌,打了農民一個春天。

戰敗後不久,法國本土在德國控制下建立了傀儡政府,而戴高樂將軍加上從敦刻爾克撤退的法國士兵在英國建立了流亡政府。


痴語呢喃1988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戰爭規模最大的世界級戰爭。作為如此高級別的戰爭,它有著太多太多的過程和事件值得我們去探究揭秘。就比如題主提的問題,就非常值得我們去總結汲取其中的經驗教訓,該問題可以具體理解為法國作為“一戰”戰勝國、歐洲頭號軍事強國,為何會敗得如此迅速、難看。而對於法國慘敗的原因,我認為它不只是軍事上的失敗那麼簡單,而是外交、政治、軍事三方面的全面失敗。

外交——巴黎和會忘形,一戰禍根深種

△巴黎凡爾賽宮

·1、野心滿滿的分贓大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德意志帝國(後簡稱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投降,以英、法、美為主的協約國大獲全勝。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本質上服務於政治。“一戰”本就是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不滿於現有的世界格局,為了爭奪更多利益所發動的侵略性戰爭。只不過德國不幸戰敗了,目的沒達成反而陷入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窘境。英法等協約國自然也不會跟德國客氣,它們勢必要趁著這個機會攫取儘可能多的利益。而作為對“一戰”的最終總結兼分贓大會,巴黎和會便如期召開了。巴黎和會,顧名思義,指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這次會議共有27個國家參加,但是實際的操縱者只有三家——美、英、法

·2、快意恩仇的法國

由於法國要報普法戰爭中的血海深仇,所以在商討對德條約時,

法國提出的方案最是嚴苛,充滿了極端的報復情緒。具體內容簡要概括如下:

(1)象徵性地懲罰德國軍國主義,包括但不限於處死德國皇帝,以瓦解德國的戰前政治格局;

(2)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普法戰爭時期法國割讓給德國的土地),建立萊茵非軍事區作為兩國的緩衝地帶;

(3)德國要對法國在戰爭中的所有損失進行賠償

(4)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如此一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喪失)

(5)同時要將德軍裁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為止;

△巴黎和會

相對於法國的嚴苛,英國的方案比法國的稍微寬鬆一些,而美國的方案比英法的更為寬鬆。之所以三家意見不一致,簡單說是因為法國要報仇,英國要平衡歐洲大陸各國實力,美國則要掣肘歐洲以伺機成為世界霸主。由此可見,政治本就沒有真正的善意,本質上都是利益使然。但是從表面上看,法國做得是最過分的,它成功地引起了德國人民的極大仇視。

·3、難以接受的“掠奪條約”

雖然,最終的對德條約方案不可能只按照法國的意見來,但是由於法國的分量較重,經過一番爭論角逐,最終形成的條約——《凡爾賽和約》——還是相當嚴苛的。《凡爾賽和約》一出臺就受到了德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和譴責。因為這個和約使德國喪失了約八分之一的領土,約十分之一的人口,規定了諸多嚴格的限制,比如解散總參謀部,廢除義務兵役制,限制軍隊數量等。這些還不算,最誇張的是其中要求的戰爭賠款。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在1921年公佈的數字,德國的戰爭賠款總額為

113億英磅,且需要以黃金支付。這樣一個天文數字就連協約國內部都有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列寧將該合約形象地稱為“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所以德國民眾方面,是深感屈辱、群情洶洶、同仇敵愾。德國上下的仇恨心和凝聚力都空前高漲,美國總統威爾遜事前不願意看到的一幕發生了。

△一戰後德國被瓜分的領土

·小結

外交策略上,法國被仇恨情緒矇蔽,一味堅持極端的戰後對德方案,沒有站在長遠穩定的高度去考慮問題,最終使得《凡爾賽和約》徹底激起了德國民眾的仇視心理,所謂哀兵必勝,這為日後德國再次發動戰爭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

政治——綏靖政策誤事,掩耳盜鈴荒唐

·1、意外的綏靖態度

在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的最初階段,其用兵規模和戰爭烈度都是較小的。一方面,希特勒雖然是一個激進的人,但是他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也必須逐步積累勝利果實;另一方面,希特勒也是在測試英法等“一戰”協約國的反應,所謂看看風向,再決定下一步走向哪裡。結果德國在武力攻佔奧地利後,英法不但沒有對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進行強烈的反應,反而搞起了綏靖政策,讓歐洲各國大失所望,也讓希特勒看出了英法的軟弱,信心倍增。緊接著,德國得寸進尺地圖謀

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為了避免戰爭,居然又一次妥協,通過《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賣”給了德國。慕尼黑協議的簽訂徹底令西方各國士氣低落,消極情緒滋生,而希特勒則是信心膨脹,開始變得肆無忌憚起來。

△慕尼黑協定

·2、高高掛起,好像事不關己

第二年,德軍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其軍事工業實力因此得到了顯著增強,提升了德國的戰爭潛力。接連不費功夫地連得兩國,這一結果遠超希特勒和德國高層的預期。因而,野心難抑的德國接下來便開始準備進攻波蘭。這個時候,英法綏靖政府也知道德國的野心實在太大了,不是犧牲幾個小國就能了事的,於是開始挑動蘇德開戰,試圖“禍水東引”。可惜蘇聯看穿了英法的目的,直接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將這個坑給填平了。之後,德軍正式攻入波蘭的領土時,英法不得不向德宣戰。只是這個時候,英法的宣戰僅停留在口頭上,軍事方面依然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坐視波蘭淪陷

·3、隔岸觀火後的唇亡齒寒

波蘭被攻陷後,德國已成氣候並且士氣如虹,是時候和法國算一算舊賬了。宿命難逃,德法大戰爆發。原本法國作為歐洲頭號軍事強國,被視為對抗德國的中流砥柱。可結果態度不夠重視、準備不夠充分的

法國只支撐了六個星期就被德軍橫掃,被迫投降。法國嚐到了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苦果,終是因為沒有及時撲滅戰火於萌芽,而燒到了自己。

·小結

在政治方面,法國對於德國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行為始終奉行息事寧人、消極避戰的荒唐對策。不但加速了歐洲陷入法西斯戰火的進程,而且也最終害得自己在短時期內被德軍滅國。

軍事——料敵不足預判失誤,戰備落後戰術陳舊

·1、法軍預判失誤,德軍成功實施“聲東擊西”

雖說法國已經在外交和政治上雙重失誤,但是如果能在軍事上打回來,也不失為頭號強國的霸氣。可惜,在軍事上法國依舊是完敗了。

△二戰德法大戰軍事圖

如上圖所示,德軍的軍事作戰計劃十分巧妙,共分為A、B、C三個集團軍:

(1)A集團軍以古德里安的裝甲軍為主力,實施“閃電突破”戰法,快速通過阿登山區,直插法國腹心;

(2)B集團軍負責繞開馬奇諾防線,大舉進攻荷蘭、比利時,目的是讓法軍誤以德軍的主攻方向在北部,從而將英法聯軍的主力

吸引到北部窪地地區,為A集團軍從中路實施“閃電突破”創造有利條件。

(3)C集團軍負責從正面佯攻馬奇諾防線,以牽制住駐守在馬奇諾防線中的法軍,讓守軍不能果斷回援。

事實上,法軍如預料中的一樣,被德軍的表演欺騙了。馬奇諾防線的弱點正是北部的低窪地區,英法聯軍相信德軍的主攻方向正在於此。可是誰曾想到,德軍創新地使用“閃電突破”的打法,硬是靠著航空兵加裝甲部隊,僅用兩天時間就突破了原本難以逾越的阿登山區,打了法軍一個措手不及。從地圖上不難看出,德軍在中路完成突破後,馬奇諾防線就成了徹底的笑話,毫無用處。不僅如此,A集團軍不但可以包抄英法聯軍主力,與B集團軍一起聚殲之,還可以向南橫掃法國腹地,直逼巴黎。

△馬奇諾防線

·2、聯軍慘敗大撤退,德軍趁勢滅法國

在A、B集團軍的合圍下,北部的英法聯軍差點被全殲,好在發生了奇蹟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30多萬聯軍作為日後反攻的主力。接下來其實已經沒有太多懸念了,A、B集團軍一路南下,突破了法國佈置在巴黎北邊的“魏剛防線”,佔領巴黎。然後,B集團軍繞到馬奇諾防線後方與C集團軍夾擊其中的守軍。至此,法國完敗被滅。

·3、法軍的思想守舊與德軍的創新求變

從德法大戰中,我們不光看到了法軍的預判失誤,更看到了雙方在裝備和戰術上的巨大差距。

·德軍:重視坦克的運用,德軍名將古德里安

首創“閃擊戰”,集中優勢裝甲部隊,對法軍實施迅速的大縱深突破,使得法軍不及反應就已經陷入了死地;重視制空權的爭奪,大力發展空軍,運用航空兵與地面裝甲部隊的配合,完成快速突破,使法軍“猝死”。

·法軍:思維仍停留在“一戰”時的水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坦克只是輔助且配置過於分散;沒有像德國那樣重視空軍建設,無法有力地爭取到制空權,導致戰略上極其被動;太依賴馬奇諾防線,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全軍盲目樂觀,戰法過於死板。

△德軍閃擊戰法

·小結

從戰後的數據來看,法軍具有兵力優勢,坦克的數量也不比德國少。德軍的優勢就在於創新的軍事思想上——制空權和閃擊戰。那麼,在軍事方面,法國慘敗的原因就在於戰略預判失誤和軍事思想落後上。

結語

綜上所述,歐洲軍事霸主法國會被德國在六個星期裡迅速擊敗,總結說來是由外交上的嚴苛、政治上的綏靖、軍事上的失誤和落後所導致的。前車之鑑,後車之覆,希望我們都能夠從中吸取到有用的經驗教訓,希望當年的慘劇不復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