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艾森豪威爾為什麼沒有空軍指揮權?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確定了盟軍登陸歐洲的“霸王行動”計劃。不久,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總司令,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這個消息,也讓倫敦盟軍總部的同事們也為他感到高興和興奮。

在他們看來,進攻歐洲的日子就要到來,他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渡過英吉利海峽,解放整個歐洲。但隨著而來的麻煩,卻讓同樣興奮的艾森豪威爾“大傷腦筋”,協調、溝通,再協調、再溝通,成為他大戰前的主要工作。

戴高樂成為艾森豪威爾與羅斯福之間最難溝通的問題。

盟軍控制北非後,美、英兩國展開了一場政治角逐。丘吉爾扶持的戴高樂,漸漸地壓過羅斯福看好的“法國領導人”亨利.吉羅,併成為“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實際領導人。這讓羅斯福大為光火,也對艾森豪威爾的做法耿耿於懷。

首先,羅斯福認為,盟軍之所以成功登陸非洲,很大原因得益於當時的美國,承認法國維希政府的合法地位,根本看不上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同時,將其視為英國人爭奪利益的“馬前卒”,予以全面否定。

其次,戴高樂的手段和政治影響,讓其在非洲和法國國內的地位迅速提高。說白了,是法國人民選擇了戴高樂。儘管這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但在羅斯福看來,戴高樂依然是維希政府的“通緝”要犯,法國人並不認同他。

讓他沒想到的是,艾森豪威爾從軍事角度出發,力勸羅斯福,承認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為法國臨時政府。因為,非洲的穩定是西西里島戰役成功的基礎,但遭到了拒絕。羅斯福對艾森豪威爾採取的“曖昧”舉動,十分反感。

作為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十分清楚在法國登陸,就必須得到法國人民的支持,尤其是戴高樂領導的抵抗運動的幫助。作為回報,他答應戴高樂的法國部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鬥,並由“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處理法國戰後事務。

令他失望的是,羅斯福不願和戴高樂打交道。他認為,沒有經過民主選舉的權力是不能得到承認的,更何況,當時承認戴高樂的國家只有英國一家,美國不應該當這個“出頭鳥”。看來,在政治利益面前,什麼都是浮雲,哪怕它是正義的。

空軍指揮權,是保證“霸王行動”成功的關鍵。

渡海戰役的成功,制空權是關鍵。但是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並沒有把空軍的指揮權交給艾森豪威爾,這讓空軍將領們的態度十分傲慢,經常是按照自己的戰略主張,自行其是。甚至認為,在強大的空軍轟炸下,德國會很快投降。

艾森豪威爾對這種不切實際的論調給予有力反駁。他認為,德國的投降必須依賴於在陸地上的決戰,而在“霸王行動”的最初階段,登陸部隊面對10倍於己的德軍,也必須依靠空中的支援,整合空中力量是當務之急。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空軍的指揮問題很快成為美、英兩國爭論的焦點。在他們看來,渡海戰役的時機是以空軍出擊的時間表來確定的,誰擁有空軍指揮權,誰就擁有了凌駕於盟軍總司令之上的控制權。這也是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遲遲不放權的原因。

當然,最不願意合作的當屬丘吉爾。他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轟炸機部隊“配合”盟軍渡海戰役,由盟軍總司令向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飛行計劃,並得到批准後實施。說白了,丘吉爾想擁有對盟軍行動的控制權。

這一“越權指揮”的陰謀,自然遭到艾森豪威爾等美國將領們的一致反對。艾森豪威爾不惜以“乾脆回家”為由,逼迫英國人放權。狡猾的丘吉爾一面要求空軍不要再給艾森豪威爾添麻煩和壓力,一面同意他可以“監督”英國轟炸機部隊執行任務。

說到底,就是不願艾森豪威爾獨攬大權,搶了英國人的功勞。對於這種“陰暗”做法,只能步步緊逼,馬歇爾建議“監督”改為“指揮”。儘管英國人不接受,但在羅斯福親自過問下,終於得到了解決,但雙方的“爭權奪利”並未結束。

確定D日,成了艾森豪威爾此生最大的一次賭注。

1944年6月,是盟軍執行“海王星行動”的日子,英倫三島上集結了200多萬部隊,他們的衣、食、住、行讓艾森豪威爾的工作十分繁忙。不管再難,人的事情好解決,但天氣的變化,可不是他說解決,就能解決的。

登陸戰役即將展開,各部隊按照計劃已秘密集結到出發地域,儘管具體的出發時間未定,但部隊官兵們都已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興奮。可是,糟糕的天氣,讓他們的心情越來越煩躁起來。其實,比他們更著急的,還有艾森豪威爾。

一是,惡劣的天氣,導致飛機無法出動,而海面上幾米的巨浪,更是容易將登陸艇在沒有靠岸前,就掀翻沉沒。就算攻上了灘頭,上下顛簸的暈船也會讓部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二是,登陸地點已告知部隊,儘管採取嚴格的防範措施,但因為天氣原因一直呆在出發地的話,隨時會被德國偵察機發現。結果就是德軍改變或調整部署,導致“霸王行動”失敗,至於什麼時候再登陸歐洲,將是一個遙遙無期的話題。

更重要的是,遲遲不出發,加上風雨交加的天氣,在消耗著官兵們的的鬥志。將軍們都認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應該冒險出擊。但艾森豪威爾遲遲不下命令,他不能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險,他要等好天氣。行動的時間被推遲了24小時。

直到氣象官拿著分析報告稱:在風雨階段會有36小時的好天氣,而後天氣將繼續惡化。所有的將軍們都歡呼起來。然而,空軍將領的一席話,又讓大家安靜了下來,他表示風雨停了,登陸部隊可以渡海,但陰天對空軍來說,依舊危險重重。

眾人將目光投向了艾森豪威爾,這時需要統帥的決斷。“開弓沒有回頭箭”,盟軍為此準備兩年的大行動,一旦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但這的確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儘管它有一定的風險,但對德軍來說,卻是一次絕妙的“偷襲”。

於是,他命令6月6日早晨6點為進攻時間。事後證明,艾森豪威爾“賭博式”的決斷是十分正確的,儘管困難很大,但盟軍第一天就有17萬人成功登陸,以傷亡8千人的代價,“撕開了”德軍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並穩固了登陸場。

回顧這段歷史,艾森豪威爾協調各方力量,組織了這場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戰役,特別是在確定進攻的日期上,是他一生中最難下的一次決定。為此,他也曾說過:“感謝戰爭之神,讓我們在該出發的時候,出發了”。

諾曼底登陸戰役,體現出艾森豪威爾優秀的協調能力和處置能力,這也為他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果沒有他的決斷,二戰的進程還能這麼順利嗎?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艾森豪威爾》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沒有空軍指揮權,這個從何說起?

確實後期艾森豪威爾為了配合英國人的那倔脾氣做了很多妥協,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無論怎樣妥協,艾森豪威爾總會保證有一支美國部隊是獨立作戰的,不聽英國人的命令。

艾森豪威爾不是說放棄了英國空軍的指揮權,而是他很多東西必須要和英國人商量以後才能做出決定,你畢竟用著別人的空軍基地,別人的港口,你這不跟人家打一聲招呼,就隨便地發動大型戰役,你除非等著英國人直接叛變,把美國人直接敢下海。

關於這個空軍指揮的問題,其實當時是分成兩派的一部分的是英國人自己指揮,比較有代表的呢,就是空軍的元帥,號稱轟炸機的哈里斯,這個人是一個堅定的戰略轟炸的執行者,他覺得空軍能夠切斷敵人的後勤,徹底破壞別人的工業,截斷別人的交通,所以空軍作戰必須是要獨立的,我制定的計劃,然後我的空間按照我的計劃去執行,不能跟我說海軍有什麼作戰計劃,陸軍有什麼作戰計劃,要我的空軍犧牲資源去配合你陸軍或者海軍去作戰,那我空間的獨立性就無從說起了,缺少了大量的資源作為支撐,我的戰略轟炸就實施不起來了,因此倔強的英國牛牛表示你美國人想要打諾曼底可以,但是你靠你自己海軍靠你自己的陸軍去打,別叫我空軍。

我這兒的作戰任務一大堆,我需要的作戰資源也一大堆,你別跟我說你到諾曼底登陸有多麼重要,我的戰略轟炸計劃更重要,所以關於去配合諾曼底登陸作戰,這件事情免談。

英國空軍確實有這個底氣,為什麼不列顛空戰裡面正是英國空軍在空中僵住了德國空間的進攻瘋狂,所以德國人進攻英國的計劃算是暫時擱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英國人也確實有這個底氣,英國無論是噴火颶風還是紋飾等等擁有一批先進戰鬥機,並且機場都是人家英國的,這件事情你不和英國人打個商量。你美國人的作戰飛機作戰資源,小心被英國人直接拿過去徵用了。

所以說當時的艾森豪威爾才會這麼低聲下氣的去求這個空軍元帥哈里斯請求它能不能讓英國的軍隊配合作戰,甚至於他請了一大堆的說客。

最後在艾森豪威爾還有其他人的軟磨硬泡之下,哈里斯才算是低下頭,正式同意了艾森豪威爾的配合,諾曼底登陸時陸軍的作戰行動。

結果怎樣的相當的好,整個諾曼底登陸期間交戰區域內你看不見任何一架德國飛機,除了在周邊地區發現一些零星的德國的查飛機或者是在旁邊進行排全的戰鬥機,其他的大型飛機和作戰飛機你根本就看不見。

這是什麼?這就是當時的英國和美國共同所指導的一次對諾曼底地區的附近的軍用機場以及飛機設施進行一次破壞性的戰略轟炸所達到的效果。大家仔細想想,當美國和英國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面對漫天的德國飛機鋪天蓋地的掃射或者扔炸彈,你覺得有幾竅美國的登陸體能扛得住的。

但是你要是因此說艾森豪威爾沒有任何空軍指揮權,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他那是和英國人在商量事情,你要真的讓美國人自己出來單幹也行,就是傷亡數字大的有點難接受,所以以艾森豪威爾更多的是出於全局的考慮,能夠減少一點兒犧牲,那是最好的事情,真的要是減少不了,那隻能硬著頭皮上,反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大不了這一次就當是一次重點實驗了。


漩渦鳴人yy



好笑的問題!諾曼底登陸,盟軍最高指揮部副司令英國人亞瑟·特德空軍元帥,空軍遠征軍司令英國人特拉福德·利·馬洛裡空軍上將負責向艾森豪維爾報告空軍支援執行計劃,艾森豪維爾作為盟軍總司令難道具體直接指揮空軍不成?登陸日前期陸地指揮官是蒙哥馬利,難不成艾森豪維爾也沒指揮陸軍?盟軍海軍遠征軍司令是伯特倫·拉姆齊上將,海軍也應不歸艾森豪維爾掌控的了。艾森豪維爾作為盟軍遠征軍總司令,實在沒必要參與到各個軍種的計劃和指揮中,他是三軍協調人而不是戰地指揮官!是決策者而非執行者!

如果說艾森豪維爾和英國人對空軍的使用存在分歧,那也僅指他希望把盟軍空襲重點從德國轉移到法國,將法國的鐵路、倉庫、橋樑等作為攻擊目標,尤其讓諾曼底地區成為一座孤島。而丘吉爾和盟軍空軍指揮官們反對這種做法,認為不可避免的讓法國許多平民喪生。最終的結果是為登陸成功,44年3月盟軍聯合總參謀部採納艾森豪維爾的建議,授權艾森豪威爾指揮英、美戰略空軍,他手上就有了三支空軍部隊,擁有重型轟炸機3500架、中型(輕型)轟炸機2300架、戰鬥機5000架。44年4月起實施由馬洛裡制訂的“運輸計劃”,由D日前二個月對法國的空襲力度超過了對德國,尤其前一個月基本癱瘓了諾曼底德軍的運輸。為入侵歐洲大陸,盟軍集中了10859架作戰飛機和2316架運輸機,相對的德第3航空隊區區1015架,10倍於敵!D日盟軍空軍出動14674架次,而德空軍寥寥319架次。

6月4日艾森豪維爾因天氣原因徵求意見,馬洛裡元帥認為“所有的空軍支援計劃都無法執行。”他贊同此觀點“我們需要空軍創造的所有優勢,假如空軍無法作戰,我們必須暫停行動。”而唯一的反對者則是蒙哥馬利,他認為此種情況下並非毫無勝算。據他人回憶,當時的艾森豪維爾滿臉慍怒,衝蒙哥馬利吼道“上帝!過去三四個月裡你一直對我們說‘霸王行動’必須足夠的空中掩護,空降行動更必不可少,而現在你卻說沒有它們也可以?!不行,我們必須將霸王行動推遲24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