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上週,老同學大劉突然私信我,“老弟,你這微信是被盜號了,還是家裡出啥事兒了啊?”

我一愣:“都沒有啊,最近挺好的。”

大劉緊接著又發了一長段語音過來,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大劉這幫老同學,久不見我的朋友圈更新,加之過年我又因故沒參加老同學聚會,哥幾個一合計,擔心我出了啥事一個人硬扛著,特地委派老劉來問問。

我心頭一暖,點開朋友圈,發現自己的上一條動態,還是半年前兄弟結婚時的場景。

和大劉推心置腹聊了會兒彼此的近況,大劉感慨道:“看來你老小子混得挺好啊,真是應了網上那段話:在朋友圈上長期沒有更新的人,不是被盜號了,就是在默默的牛逼著。”

曾經,我也一度痴迷於朋友圈,總期盼著外界的認可、支持、追捧,到最後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01

不必奢求,

每個人都懂你的悲歡


已經記不起,從何時開始很少發朋友圈了,只是日益覺得,自己的心情,並不適合分享給所有人。

很多時候,我們在朋友圈抒發的喜怒哀樂,並不能被大多數人真正理解和感受。

處於人生的低潮期的你,碰巧看到一篇戳中自己心事的文章,大受鼓舞,分享到朋友圈,想給同樣境況的朋友以鼓勵,卻被恥笑“少看無意義的雞湯”;加班加點的你,新項目終獲成功,曬一張慶功宴照片,卻被人酸“風光無限又怎樣,別有命賺錢沒命享”;第一次出國旅行的你,興奮地和眾人分享沿途的風景和自己的感悟,卻被評論“土鱉、瞎顯擺、沒見過世面”;……


我們記錄生活的點滴,卻收到這些不懷好意的聲音,實在是叫人無語、失望、惱火。

其實,朋友圈裡更多的是好奇和窺探,哪有那麼多關心和懂得。

你不必把太多的泛泛之交請到自己的生命裡,更不必更把心力浪費在和不相干的人爭論、解釋上。

你的時間寶貴,該留給最親近的人。真正的朋友,從不停留在這些象徵性的關心和點贊上。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02

分寸感,

是發朋友圈的基本禮儀

如今的朋友圈,日益發展成了同學圈、師生圈、親戚圈、同事圈,我們在發動態時,也越來越小心翼翼。

朋友圈動態,不再是分享心情這麼簡單,它開始承載起一個人品牌形象的塑造。

大喜或者大悲的情緒,都不適合赤裸裸地暴露在眾人眼前。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體貼你的負面情緒,接受你的情緒垃圾,點贊你的每條心情。

分寸感,已然成為新社交時代的必備禮儀。

你得學會精簡朋友圈,斟酌分享的文字和圖片,默默消化自己的喜怒哀樂。

不要再頻繁更新自己的動態;

不要再發表過於激進的觀點;

不要再強制別人幫投票、拉點贊;

不要再隨意地曬幸福、曬優越、曬難堪;

……

就像村上春樹在《舞舞舞》裡說的那樣:“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

年紀越大,才越懂得,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生命裡的重量。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03

最好的人脈,

是不斷努力的自己

年輕時,總以為混圈子、搭人脈,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如今才懂得,與其呼朋引伴、四處稱兄道弟,不如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修煉自身。

別再拼命擠進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圈子,別再消耗自己進行那些無聊且無意義的社交。

去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熱氣騰騰,去為期待已久的夢想真切地努力,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獨處的力量。

請記住,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最好的人脈,從來都是你自己。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04

成熟的人,

都在給朋友圈做減法

有些豁達與灑脫,是人到中年才有的智慧。

前半生我們一直在成長,所以只要是生命中路過的,都會拉進來坐坐;後半生,見識的多了,才懂得生活要做做減法,才不至於月滿盈虧。

終於懂得,生活的重心不在於精心營造的朋友圈。你得學會斷舍離,遠離乏味的刷屏,丟棄無用的社交。

是時候,去直麵人生的坎坷風雨,去擁抱身邊的知心好友,去守護好愛人、贍養好家人,把握當下的每一個微小的幸福了。

當你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當你不再需要別人的認可來填補自己的遺憾,你就真的成熟了。

願你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依舊熠熠生輝;

願你身邊有愛人,有知己,四季皆心安;

願未來的你,能驕傲地告訴自己:“這一生,我無悔,亦無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