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三伏天也不會太熱

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解了燃眉之急。

今天中午吃飯,還在和老媽說今年特別熱,還沒入夏就38℃了讓人受不了,老媽問啥時候立夏?我說明天5月5日就是立夏,結果老媽說出一句農諺:“立夏不下,犁耙高掛”。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三伏天也不會太熱

這句農諺是在北方廣泛流傳的,很有群眾基礎,說明也是有一定的準確性的。誰知道剛吃罷午飯沒一會兒,就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讓很多農民措手不及,因為老家農村的油菜已經收割,大家都攤開晾曬準備打油菜,結果被淋了雨,遮蓋也來不及了。

但酷熱天氣終於降溫了,這一會兒真的感覺身體涼爽不少。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三伏天也不會太熱

咱們來說說“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有沒有道理?

在以前農村人種地,是靠天吃飯,是望天收,因為沒有興修水利,不能保障旱澇保收的,於是對天氣變化很是上心,時間久了就總結出來很多實用的農諺俗語,就這句“立夏不下,犁耙高掛”就是其中的一句。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三伏天也不會太熱

它的意思是說,立夏當天不下雨的話,農田裡面就沒有墒情了,沒墒的土地也就沒辦法翻耕旋耙因為土層板結變硬犁耙不動,農民只好把犁耙高高掛起,等待下雨後再翻耕旋耙土地。

還有一句農諺也能佐證“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的準確性,就是“立夏不下,旱到麥罷”,試想如果幹旱那麼久,土地早就乾的裂口子了,根本犁不動啊,累死牛也犁不動,現在的旋耕機也旋耙不動。

立夏下雨的好處或者壞處有哪些?

凡事兒都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比如說這幾天天氣熱的反常,很多人都受不了那麼立夏下雨,就能很快變得涼爽起來,這是好處;但晾曬油菜準備打場,或者已經打場的農民不喜歡,下雨太突然了收場不及,容易造成油菜籽的泡水黴變。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三伏天也不會太熱

有的地方農民也忌諱在立夏這天下雨,因為還有一種說法叫“立夏晴,好年成”,不過大多是對南方農村地區說的,南方地區立夏以後下雨多,意味著雨季來了,如果立夏下雨以後雨水會多,對水稻等農作物生長髮育不利,病蟲害增多等。

不過在北方農村而言,立夏下雨反而是有好處的,農諺說“立夏落雨,穀米如雨”,所以農諺俗語和農村老話,沒有普適性,大多是具有地域性的農諺,因此如果出現看起來互相矛盾的農諺,不要先否定說不對或者不準確,要看農諺指的是哪些地方?

我眼中的立夏是什麼樣的?

農諺很多,“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下雨了就不用高掛犁耙了,也不用擔心三伏天會熱的受不了了。但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會如此準確嗎?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前一天終於下雨,三伏天也不會太熱

我認為不會,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是在太大了,每個地方的農民,對節氣和天氣的理解不會一樣;我們老家的冬小麥已經進入灌漿期了,有的地方的冬小麥才剛開始揚花期;老家熱的要命,有的地方還在飄雪,這就是差距,對農諺理解有差異也就見慣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