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在封建社会,文人的地位在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中排行最高,也是最受统治者欢迎的一个人群。从隋唐开始,封建统治者就为文人们开设了另外一种进入官场的途径——科举制。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统治者通过这一方式来选拔自己想要的人才,并且按照他们的考试成绩来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官职。科举制发展到了明清的时候来到了它的顶峰时期。不过在朱元璋时期,他对这一项制度并没有一个坚定的决策。他既想要留住它,但又想要将其废除。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曾将这一制度搁置了十来年。原因就是朱元璋认为通过这一开始考上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不过后来他又将这一制度恢复了。估计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想通了,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制度还是有其用处的,若没了这科举制,朝中的官员就没法及时得到补给了。因此,朱元璋还特地制定了一系列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成文法规。

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等到了明朝中叶,科举制度的规范越加严格。在考试形式上出现了八股文。每篇文章由固定的段落组成,每个段落之间有先后顺序,前来考试的人必须按照这一规范来写文,否则就不过关。可以说八股文的出现限制了考生的写作思路,他们像是在固定的板块上填字,没有了之前的灵活性。


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在封建科举制度之下虽然产生了不少的能人志士,也为当时的朝廷带去了不少的好官,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金榜题名的。有些没有机遇,或者才识不够的人则在这种制度之下备受折磨。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吴敬梓

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就是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下官场的一些腐败行为

。他的那一则《范进中举》就刻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一个文人无形的摧残。这种摧残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因为这项制度,范进以及他身边的一些人都产生了心灵上的扭曲。

范进中举发疯

虽然范进是吴敬梓笔下的一个虚幻的人物。但是《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讽刺小说,所以他笔下的范进其实是当时广大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的缩影。

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范进五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个童生。在范进的心中科举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一思想不仅范进这样认为,就连他的父母和其他周遭的人也这样认为。吴敬梓将范进取名为“进”,那就是暗示着范进的父母希望他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的考中进士,这是父母的寄托。另外,范进娶有一门媳妇,他的老丈人是个卖猪肉的,当时看到范进是个文化人,所以就结了这门亲事。可没想到范进几十年来竟是个不争气的家伙,所以范进的老丈人一直看不惯范进,屡次贬低侮辱他。范进没有办法,只好咬着牙接受了这一事实。

后来,范进真的中举了,范进听到这一消息被痰迷了心窍,发起了疯。范进两手一拍:“我中了”,之后就往外头跑去。可见这疯病来得挺猛。为了能够打醒范进,他的老丈人狠狠地给了范进一巴掌,最后范进清醒了。他的老丈人赶紧跟他赔不是,各种阿谀奉承的手段都用上了。后来,个地方的员外、官员都来给范进送礼,还有人给他送房子的,这种官场之间相互勾结的现象,在这一刻就开始了。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光鲜外表下是多么的不堪。

范进之所以能够中举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伯乐

古代官场的水有多深?范进中举说明其中缘由,靠才华不一定有饭吃

范进五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个童生。范进的文章虽好,可是就是得不到重用,得不到赏识,因为范进的文章并不是一遍就可以看懂的。

好在当时的阅卷老师周进因为和范进有着相似的命运,所以对范进格外看重。当周进读第一遍时,觉得这文章不知所云,可当读到第三遍时,才发觉这是人世间难得的好文章。因此,在周进的阅卷之下,此次的乡试范进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后来,周进又鼓励范进去考进士,没想到范进真的又一次重磅了。因为自己苦熬了几十年,没想到自己竟然还有金榜题名的机会,所以范进过于兴奋,最终给迷了心窍,发疯了。

这是范进的才华被埋没了几十年之后得到的结果。我们从范进入仕之艰难可看出,有才华并不代表着你就可以金榜题名,就可以入朝为官。如果范进一直没有遇到像周进这样的人,那么即便范进再有才华,那也还只是一位年长的童生,照样没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