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廟會:在傳承中蛻變的民俗

風和日麗,溫度適宜。每年農曆三四月份是常武地區傳統廟會的活躍期,不少鄉鎮的居民在享受著“曼舞輕歌留客醉,風和景麗悅心眸”的情調時,也感受著傳統民俗的變化。時光記錄了傳承,也造就了不同。一起去感受下。

常州廟會:在傳承中蛻變的民俗

對於常州市民而言,每年農曆三月十二是很特別的一天,因為這天是禮嘉的傳統廟會。方圓一公里,六七百個攤位,廟會上聚集了吃穿住行各方面琳琅滿目的商品。土生土長的市民對家鄉的廟會有著情有獨鍾的眷戀:從幼年時的期盼,到長大後慢慢習慣,現如今,更是格外的珍愛。

禮嘉鎮新西街居民 陸先生:以前我們是農村,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到街上去玩一玩。父母親也會給個一塊兩塊的零花錢,可以到街上去套圈啊,看看逛逛熱鬧啊,買點小吃啊,認識認識 見識見識這個社會…這是一個社會的紐帶,因為現在畢竟還有一些老的親戚,還有一些情感在裡面,他們平時不怎麼走動,都會藉助廟會這個機會到我們這裡來逛一逛

常州廟會:在傳承中蛻變的民俗

“莫笑農家臘酒混,豐年留客足雞豚”,備上好酒好菜,招待親朋好友,這是廟會所獨有的文化。事實上,我國的廟會,早在唐代就存在了,一開始是與宗教有關的,有“廟”才有“聚會”:傳統的宗廟會定期舉行活動,信徒香客趕來燒香拜佛,再加上一些遊山玩水的人,慢慢地聚集了人氣,於是,商機就出現了。

常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範炎培:做生意的人多,那遊玩的人也方便了,吃喝住這能都能解決,慢慢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個集市,叫廟會。在我們常州地區呢,叫作節…作節有兩個好處,一是搞傳統的宗教活動,第二是物資交流,是一個農耕社會,農曆三四月份的時候,農田上還沒有大忙的季節,但是接下來就是夏耕播種就很忙了,這個廟會上有很多農村農家需要的鋤頭,釘耙,扁擔等農具還要添置一些傢俱,所以呢,我們常武地區的在這個階段廟會是比較集中的,各個鄉鎮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廟會。

廟會商販 王師傅:穿的好的話再來買好了,是不是這個肩膀裡面挺舒服的?

趕廟會居民:是的是的,我看上去穿的很有樣子 我已經買了一件了又來買的

40多歲的禮嘉坂上人王師傅正在熱情地推銷自家制作的衣褲,從七八年前開始,每年的農曆三四月,他就追著常武地區甚至周邊城市的廟會跑。哪個鄉鎮有,就趕過去擺攤:提前半個月和當地的市管會預約攤位,交上幾百元租金,三五天廟會下來,總能掙上一筆。

然而,廟會在傳承的過程中,曾有一段時間因為“髒亂差”以及安全等問題被各鄉鎮取消,現在,常武地區仍舊舉辦“廟會”的鄉鎮不到一半。

常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範炎培:原來作節的秩序是比較混亂的,影響了交通,對我們治安也有影響,對我們清潔衛生都有一些影響,但是不能因為有一些負面的作用就把它一刀砍掉

常州廟會:在傳承中蛻變的民俗

保留民俗、傳承文化,是廟會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此政府相關部門也在做著努力,多部門合作,尋找合適的地點,科學規範攤位,提早做好宣傳,並加強管理。

常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範炎培:民俗是怎麼來的 是當地的老百姓經過千百年,大家喜歡的一些民間活動留了下來,這就是民俗。民俗,在我們在漢民族中間是有一些積極意義的…就要我們這個管理部門來根據新的形勢做出一些改進 做出一些改良…把一些不好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去掉,把一些好的東西保留起來 發揚起來,擴大起來

的確,歷史的車輪總在不斷進步中前進,時光的流沙只會風化掉不合時宜的事物。作為千百年來被大家記憶習慣的情感紐帶,廟會的存在,應該保留下美好的傳統,摒棄掉糟粕,蛻變成具有時代性的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