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系列之 走 過 翠 峰

從竹峪向東,就是翠峰。

鄉愁系列之   走  過  翠  峰


翠峰有山,名曰“翠峰山”。百度上這樣說:“翠峰山,古名翠鳳山,又名青山,是道教名山,因山青如翠而得名。”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所謂“古名翠鳳山”,其實是沒有來歷的。要說這裡的山還有“古名”的話,那也應該叫“南山”。在《詩經·小雅》之《信南山》以及《南山有臺》中,都把秦嶺此段山脈稱“南山”。千百年來,當地百姓也把這座山稱南山。“又名青山”的說法亦不準確。在翠峰人認知裡,青山的範圍要小得多,僅僅包括翠峰山蓋頂及周圍數座山峰。當地人說“朝青山”,也只限於從官村到車峪再一路上山最後登頂蓋頂梳妝樓這個範圍。而“翠峰山”這個名字,據說是為了申報“翠峰山森林公園”項目而命名的,到現在不過十來年時間,而且“翠峰山森林公園”的範圍是東至駱峪,西涵泥峪,遠遠大於傳統意義上的“青山”。不過,不管這山叫啥名字,都不影響它“道教名山”的地位。此山非但“危峰峭起連雲根”,泉石清奇,煙霞淡宕,而且每當久旱無雨,鄉里人彌災無計之時,禱之多有奇蹟。幾十年前,有人以“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為上聯,徵集下聯,翠峰有人就以青山為題,對出了下聯“翠峰青山會山青峰翠”。且不說上海自來水是不是來自海上,單說翠峰青山古會的名頭,在當地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青山會是紀念索聖母的廟會。索聖母是傳說中送子神祇,人稱“索娘娘”,所以青山也叫娘娘山。每年農曆三月初一二到三月初十,山下祀奉索聖母的村子,都要隆重的送神上山。從山下的官村到青山主峰蓋頂,有廟宇十數座,除過三宵洞祀奉三霄娘娘外,其餘皆祀奉索娘娘。古會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在周至及相鄰的幾個縣中,一直風頭無兩則是毋庸置疑的。每年廟會期間,關中平原冰雪消融,惠風和暢,草木萌發,春和景明。鄰近各縣群眾或三五人搭幫,或三五十人組團,或爬山踏青,或求醫問藥,更多的是祈子求嗣。其中祈子求嗣最為靈驗。據說,祈子的人在下山途中若開口說話,所求將無所應驗。所以,凡祈子之人,從廟裡到回家這一時段,必須一言不發,路上遇熟人也不能打招呼,須得回家後安神過禮,方可開口。前些年,從官村到車峪只有一條沙土路,廟會期間,道路上空從早到晚始終有十多米高的塵土飛揚,宛如一條黃色巨蟒,雖然也算壯觀,卻讓朝山的信眾吃盡苦頭。但心中有了敬畏,腳下就少了遲疑,青山會鼎盛時,逛會人數達三十多萬,給大山帶來人氣的同時,也留下很多的傳說和軼事。這一過程一般會持續到三月初十。初十當天,村社接神下山,緊接著,各村各社紅紅火火的廟會就次第熱鬧開了。

鄉愁系列之   走  過  翠  峰


廟會是農村歷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周至,村村有廟,廟廟奉神,翠峰也是如此。但翠峰史務村的英烈祠,卻與眾不同。一般村子建廟立祀,是為祭神;而英烈祠祭祀的,則是為了保境安民、剿匪陣亡的13名史務村村民。民國時期,有土匪百餘人在太白山架溝一帶佔山為王,禍害周至、眉縣、佛坪三縣人民。官府多次圍剿皆無功而返,致使該匪更加肆無忌憚。民國9年(1920年)史務村秀才朱來紱選擇本村青壯30餘人,請商縣人王寶玉為武師,組成“硬鬥團”,決心上太白山剿滅彪匪,為民除害。在剿匪過程中,“硬鬥團”擊斃土匪百餘名,救出被土匪綁票的人質四五十人,“硬鬥團”戰死13人。1923年,縣府批文撥款在史務堡七星廟東側興建英烈祠。次年,村人迎接硬鬥團員骨骸供奉於祠內。朱來紱先生在《二曲劫難隨話歌》有記:

說不盡太白山土匪慘狀,

五嶺口練民團賊首該亡。

關中道倡辦團下我委狀,

王寶玉入虎穴一身獨當。

九年春上雪山剿滅匪黨,

救民票共八百一同還鄉。

……

爭殺賊多傷我一村少壯,

三年後英烈祠才祭陣亡。

英烈祠建成後,史務村即在此後的每年農曆八月初十起會,八月十四閉會,會期一般五天。廟會期間,村人俎豆香花,祭獻英烈,昭示後人。不僅使這種為國為民的俠義之風在當地得到很好地傳承,還把關中人豪邁、正直、正氣的性格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從史務村向西約五里路,有丁家凹村。丁家凹村雖小,但有多座寺廟,其中的青牛庵、西寧寺和墩臺廟,十多年前我曾去過,當時留有筆記:

“青牛庵是翠峰塬上一眾廟宇中很不起眼的一座小廟。廟依崖而建,一半是窯洞,窯洞外是磚瓦鋼筋的屋宇,奉太上老君。在庵前小得有些侷促的場院上,有兩棵高大的樹木,一棵是木瓜樹,另一棵是藥樹。崖畔一側,盛極一時的和首烏藤依舊青綠,把那池名為福壽泉的泉水點綴得生動而深邃。廟牆根下,晾了許多剛挖出的何首烏,只是找不出一個人形的。木瓜樹下,一隻花貓蹲在黃犬背上,閉眼冥想,呼呼嚕嚕的念著藏經,不驚不怖,從容淡定,一副大徹大悟的樣子。冬陽和暖,無風無寒,嵐靄不起。陽光下的小廟入定一般,悠閒而枯寂。多少年來,就這樣悲憫、空洞、靜寂,任由山間草木榮衰,生靈生滅。

青牛庵南向,而和它一步之遙的西寧寺則是北向。西寧寺剛剛修復完工。一座簡簡單單的大房子,大門上掛著一幅嶄新的牌匾。和青牛庵相比,西寧寺雖然大些,但卻缺少了青牛庵肅穆持重。如果說青牛庵是一位洞穿世事的高僧大德,那西寧寺就像剃度不久的僧尼。寺周圍有乾枯的花草莖幹。據說每到春夏之交,西寧寺前白色的牡丹和百合就會盛開,穀風習習,把花香傳得很遠。

從青牛庵返回途中,看見路旁有一小廟,高距於一小小的高臺之上,雕樑畫棟,小巧而精緻,名曰'墩臺廟'。只見廟門閉鎖,不知是哪路神仙的道場。墩臺廟下,有路聯通東西,過路人說是當年唐玄奘西天取經走過的道路,當地人稱'神仙路'。墩臺廟東南,'孟仙庵'雄踞一高嶺之上,遠看飛簷翹角,有一飛沖天之勢。據說,翠峰塬上,村各有廟,廟各有會,有些還是一村多廟、多會的。可見老百姓指神作樂,高臺教化,化人化己,也是頗費了一番工夫。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與王、李二同仁同遊。其時風和日麗,雲淡天高。”

算起來,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後來再沒有機會去過。聽說那幾間廟宇都翻了新,路也修得更好了,只是不知道青牛庵前的木瓜樹是否挺立如舊,西寧寺門前的百合是不是還會如以前那樣開得熱烈和放肆,墩臺廟前的小路,是否已經被荒草淹沒。

丁家凹往北,是官莊村。官莊村不算大,但有名。村中有大槐樹,相傳栽植於西漢時期,號稱“陝西大槐樹”。每年春夏兩季,遠望如綠雲靉靆,近觀則枝柯虯曲。其形如樓,其蔭如蓋,其葉婆娑有致,庇護一村安寧,百姓稱之為“聖槐”、“神槐”,入西安市古樹名木名錄。村西海子溝有天一堂,曾為民國時期當地文人雅士之“道德學社”講學處,後毀於人禍,上世紀末重建,不復原有風格。天一堂院內有素心臘梅,隆冬時節,乾枝沒葉而濃香撲鼻,常引路人循香而至。該村有一老者,身材五短,瘦小強悍,喜好象棋,落子常出人意料,曾因一頓飯吃下二斤甑糕和九十枚雞蛋而廣為人知。


鄉愁系列之   走  過  翠  峰


官莊村北二三里,有村名為官村。官莊之“官”與官村之“官”是否關聯,已經無法考證。兩個村子雖然房不連基,但千百年來,地畝相連,雞犬之聲相聞,同氣連枝,唇齒相依,互通嫁娶,魚水相親,儼然一村。官莊村雖小,但是小而渾全;官村村大,能人異士輩出,所以常常尾大不掉。官村分東、西官村,有趙、馬、龐、卜、張等多個姓氏,是翠峰鎮政府駐地。多年前,官村給人的印象就是亂和爛:街道缺乏規劃,亂搭亂建隨處可見,街巷逼仄;雨天泥汙橫流,晴天灰塵亂飛。這種現象直到前幾年才得以改變。借力脫貧攻堅工作和美麗鄉村建設戰略,這個千年古村終於完成了化繭成蝶的艱難蛻變。不過,除本地人外, 大多數外地人知道官村,都是從小麥良種“官村一號”開始的。“官村一號”小麥良種,是東官村人“翠峰山下的土專家”卜振發研究開發的。從上世紀60年代起,卜振發認真研究小麥育種技術。他走遍周至西南塬區,通過六年的不斷試驗,終於培育出了平均畝產可達到七百多斤且適應當地種植的小麥優良品種“官村一號”。“官村一號”的育種成功後,迅速在陝西、河南等地得到推廣。卜振發的事蹟隨後也相繼被眾多媒體報道,本人被邀請參加了省人代會、全國貧下中農會議等活動,其間還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今天,在周至農村,所有六十歲以上的農民,知道袁隆平的沒有幾個人,但是無人不知道卜振發。因為正是這個和他們一樣的周至人,讓他們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少了許多關於飢餓的記憶。同樣,也因為卜振發,官村這個座落在青山腳下的小村子,才被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

二十年前,我從竹峪到了翠峰,在官村中學渡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官村中學曾經是周至縣西南塬區最好的學校之一,有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校風正,學風濃,同事之間關係非常淳樸融洽。每年臘八節,不等天亮,家在官村的老師便會邀請住校的外地老師吃臘八粥,而我們常常是吃了東家吃西家,直至酒足飯飽。每年三月會(青山會)期間,凡有廟會的村子,家家置酒席,延賓客,鼓樂犧牲以謝神祇,古風盎然,熱鬧非凡,我們這些外鄉鎮的老師也會處處享受到貴賓般的禮遇。官村中學院內有兩株大過合抱的合歡樹,花開時節,紅花滿樹,如錦如霞。流連樹下,足以旖旎胸襟,忘昨是今非,生悲憫慈愛。可惜後來學校搞建設,合歡樹被斧鉞加身,終於香消玉殞。

官村東北六七里許,是翠峰鎮清河村。清河村有人家祖傳傷科秘藥,超級神奇。據說在三伏天正午時間,將太陽下迎風拔節的玉米植株攔腰斬斷,施以秘藥,則斬斷的傷處即刻癒合,而玉米連蔫兒都不打。這是十多年前官村中學有一孫姓老師說的。孫老師是清河村人,為人詼諧達觀,能言善辯,好說古,滿腹經綸。退休後,再見不易,後來聽說他因病長期臥床,言語不便,不由讓人在唏噓之餘,感慨萬端。時間如此冷漠,命運如此執拗,而生命卻如此不堪一擊,真應了太宰治的那句話:生而為人,太多抱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