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伍子胥复仇与吴国争霸的双向选择结果

据《史记》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率领族人由

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周族逐渐强盛;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他认为少子季历最为贤明,而且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兆。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的想法后,便离开岐山下的周原,来到了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句吴。太伯、仲雍前往荆蛮之地,不仅是为了成全父亲传位于季历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当时周太王已经开始了翦商的事业,“太伯奔吴”很可能是“翦商”计划的一部分。

《诗经·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武王战胜殷纣之后,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当时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旧时夏都之地,建立虞国,兄弟二人均位列诸侯。

柏举之战:伍子胥复仇与吴国争霸的双向选择结果

虎丘,相传为吴王阖闾墓

一、吴国利用晋楚争霸的机会获得了生存空间

吴国的疆域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一带,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处于江东的吴国,东方临海,北方是齐国,西方是楚国,南方是越国;对于吴国来说,想要谋求发展就要与齐、楚、越三个大国发生冲突,通过削弱这三个国家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吴国实力不足,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

公元前585年,刚刚继位的吴王寿梦亲自到洛邑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寿梦在洛邑认祖归宗,周简王大喜,赐给他特殊礼遇。

《史记》记载:“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遗子反书曰:‘必令子罢於奔命!’”

第二年,由于申公巫臣娶了夏姬,与司马子反(公子侧)反目成仇,于是申公巫臣带夏姬投奔了晋国,被任为邢邑(今河南温县)大夫。而留在楚国的屈巫一族和黑要一族被子反灭族,为了报复楚国,巫臣向晋景公献出“

联吴疲楚”之计,晋国为了牵制楚国,采纳了屈巫的建议,与楚国东南的吴国结盟。晋景公同意巫臣请求出使吴国,巫臣出使到吴国,带领楚国的三十辆战车到吴国,教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留下十五辆给吴国。送给吴国射手和御者,教吴国人使用战车,教他们安排战阵,让他们攻击楚国。吴王寿梦很信任巫臣,巫臣回晋国后,让他儿子狐庸担任吴国的行人(外交官)。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的军事力量迅速提升,成为东南一支重要力量,这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

公子光杀了吴王僚之后即位,即吴王阖闾,阖闾面临的国内情况: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国,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行人(负责外交),伯嚭为大夫,拜孙武为将军,准备振兴吴国的霸业。

内政方面,“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吴王听从伍子胥的安君治民之术,命伍子胥主持修筑阖闾大城,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因此为吴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外交方面,实施“从近制远”的战略,即先破楚、后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行之有效,短短数年间,吴国便西破强楚,北面威胁齐晋,南服越国。

柏举之战:伍子胥复仇与吴国争霸的双向选择结果

杭州:首次举行伍子胥祭祀大典

二、吴楚战略决战:吴破楚入郢之战

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将长子送到晋国为质,晋国集合十七国联军伐楚,但由于蔡昭侯拒绝了晋国执政卿大夫的索贿,导致伐楚计划流产。

当年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伍子胥、孙武等人认为大举进攻楚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为了取得反楚的晋国支持,吴军也把主力与蔡、唐联军在楚国的北部会合,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十天就攻入了郢城。为什么吴国能这么快的击败楚军并占领楚国郢都呢?

一、楚国内政紊乱。楚成王、楚庄王的霸业早已结束,楚昭王熊珍(熊轸)即位后,楚令尹囊瓦执政,囊瓦轻信费无极和鄢将师的谗言,杀了司马郤宛,郤宛之子伯噽逃到吴国。之后又和继任的司马沈尹戍合谋,将费无极和鄢将师灭族。

二、唐、蔡两个属国与楚国离心。唐成公和蔡昭侯朝见楚昭王时,囊瓦向他们索取贿赂,两位侯爵都不肯给,于是囊瓦向昭王进言,说他们将会为吴国做向导攻打楚国,使两位侯爵被囚三年,向囊瓦交出宝马、玉佩后才脱身。为了雪耻,蔡昭侯一度将长子送到晋国为质,晋国也一度纠合十七国联军伐楚,但由于蔡昭侯拒绝了晋国执政者的索贿,导致伐楚计划流产。蔡昭侯、唐成公转而助吴攻楚,楚国失去了北方的屏障。

三、经过六年的“疲楚”战略,楚国国力遭到极大的削弱。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将全国军队分为三部,轮番侵敌,“彼出则归,彼归则出”,吴军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记载:秋,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子常、囊瓦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子胥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并活捉了大夫公子繁。从此,楚国在大别山以东的城邑及属国悉为吴国所有。

四、打败越国,扫除了伐楚的后顾之忧。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采用“联越制吴”的战略开始扶持越国,为了防止吴国伐楚时,越国在后方偷袭,吴王阖闾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并将都城由梅里迁到姑苏城。

柏举之战:伍子胥复仇与吴国争霸的双向选择结果

杭州:首次举行伍子胥祭祀大典

三、是吴国选择了伍子胥,还是伍子胥选择了吴国?

起初忠于太子建,企图颠覆郑国。伍子胥最初的选择并不是吴国,而是被费无极诬陷要联晋叛楚的太子建所在的宋国。当时宋国的爆发“华向之乱”,太子建只好携家带口逃往郑国。在郑国,太子建郑人对他的信任和晋国大夫荀寅合作,联合推翻郑定公,被郑定公知晓察觉并获得证据,而后将他杀死,最后伍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按照春秋时的礼法,伍子胥作为伍奢的继承人面对太子建仍有辅佐的义务,面对忠君的义务和父兄的仇恨,伍子胥的第一选择是前往宋国投奔太子建,可见在伍子胥的心目中,履行臣子的责任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太子建死后,为了报父兄的仇恨,伍子胥前往吴国。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病死,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趁机派专诸行刺吴王僚,成为下一任吴王阖闾。

伍子胥与太子建之间的君臣关系随着太子建的死亡而结束,臣子的义务也不必再去坚持,那么对于伍子胥来说,为父兄复仇就成了他的第一要务,那么为什么他不选择辅佐吴王僚为自己复仇呢?面对才华横溢的伍子胥,吴王僚和公子光都想要伍子胥为己所用,但是公子光略胜一筹,当伍子胥劝吴王僚讨伐楚国时,公子光向吴王僚进言,伍子胥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破坏了伍子胥的谋划,吴王僚开始对伍子胥怀疑和防备;伍子胥由此得知公子光杀吴王僚自立的意图,于是转而选择支持公子光。很显然,由于公子光的干扰,伍子胥很难得到吴王僚信任,而支持公子光成为吴王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什么不支持公子光呢?于是伍子胥就将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因此公子光任用伍子胥为宾客,即位后,任用他为行人,负责吴国的外交事务。

伍子胥一心为父兄复仇,吴王阖闾的目标是成就霸业,他们君臣能够共事,为了同一个目的——伐楚,是双方共同的选择。

《史记》: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