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为春秋一霸,为何亡国甚速?

谈到春秋诸国,除素知其名的几个大国,还有很多小国,是名副其实的诸侯百家,据《左传》中所载就在九十多国:邾、纪、夷、宋、郑、卫、鲁、齐、陈、蔡、邢、随、燕、晋、腾、制、虢、虞、莒、成、薛、许、息、顿、徐、厉、曹、鄫、梁、项、崇、滑、任、宿、须句、杞、管、覆、毛、聃、郜、雍、毕、原、郇、于、应、韩、凡、蒋、茅、胙、祭、鄀、莘、沈、江、六、东夷、蓼、麜、潞、鄋、舒、巢、庸、郯、云、菜、根牟、萧、黎、郙、寺、小邾、邶、焦、霍、杨、肥、胡、鼓、鲜虞、鄅、吴、越、楚、秦.....,尚有部分遗漏,上百之数概是确确的。

其中几大诸侯国的由来,史书都有所载。以往读史不注意,盖是年轻时多爱战事与名人,而对一些七姑八婆的事不上心。近读《左传》,又重读《史记》,才大致了解几大诸侯国的由来。暂且慢慢整理,一一作个介绍。今日且先说吴国。

吴国为春秋一霸,为何亡国甚速?

太伯始基

《史记》中将“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吴并非最强,但其资格却是最老: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到第十二代时晋国灭掉了中原地区的虞国。又过了两代,夷蛮地带的吴国兴盛起来。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

司马迁将其吴世家列为世家第一,主要是因吴与周室的同源,且吴国之立更在灭商之前,更因太伯的让位品行。太伯死,弟仲雍立,兄终弟及于春秋很常见,春秋后则少。吴地虽有先民,但真正为国,是从太伯始,或说太伯与仲雍奠定的基础。

得封诸侯

虞国,于今山西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寻太伯、仲雍之后,找到周章。章已做吴地主,把吴封给他。并封周章弟虞仲于夏都遗址建立虞国。虞仲,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孙,排行第二(古人将兄弟作伯、仲、叔、季排位),受封于虞,故曰虞仲。前655年,晋军南下讨伐虢国出重金借道虞国,胜利回归又顺手灭了虞国,有“假道伐虢”成语典故。虢国初主为武王叔父虢叔。

吴国,在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即太湖流域。吴、虞皆姬姓,与周室同宗,与周室同宗还有鲁、燕、卫、晋、虢。吴国历史,具体可翻阅史记。春秋五霸的历史都有耳闻,但吴国强大到争霸,又迅速亡国,这段历史于春秋五霸中较特殊,其它大国至战国时还长存,而吴在春秋就国亡了。这里对吴国由兴到亡,作个大概介绍。

最大谜团

吴太伯兄弟当年是怎样从西北到了太湖,实在是个谜。周地于楚或晋更近,南北皆是蛮荒之境,也可隐身,实不知为何历经艰险、苦行数千里跑到遥远的吴地去,或是执意远走而并不知终于何地,故渐至海边。在今山西省晋城市城西有山,原名岗头山,近年绿化改造后改名”吴王山“,传说太伯当年曾于此地歇脚,至于信史也无从考查。其去志甚坚,故避平原大道以躲追者,循山林小径也符常理,依此倒也可信几分,山上风景优美,据传古时更是流水桃花如仙境,太伯于此洗脚赏花是再好不过。

巫臣助吴

虞国灭而吴兴,但还是蛮荒之地。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王寿梦二年,楚之大夫申公巫臣因国内斗争而逃到晋国,后闻族人被杀、家产被分,自晋国传书给楚国仇人“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时值楚与晋争霸权,巫臣献计,故晋侯使巫臣率三十辆兵车出使吴国,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始通於中国,尽取原属楚之蛮夷,开始强大起来。

季子大贤

寿梦有四子,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季札,季札坚让,於是立诸樊,诸樊除丧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诸樊卒,命授弟馀祭,欲依次终传位于季札。暂将季札封於延陵,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出使鲁国,观周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在这段游历中原诸国途中的表现,可称神人或大贤:于鲁观乐,凡演十六歌六舞,皆能深明其源由和意境,吴地属蛮夷之境,又久不通周室,但太伯家传和季子神资真不一般;于齐见晏子,谏晏子速将赏邑归王以免祸患,晏子从而免栾、高之难;于郑见子产如旧识,谓子产必将执政且为政以礼;于卫,则示卫君子多,国未有患;于晋见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预言晋国终将政归三族,其时距晋文公死方才三四十年。

光杀王僚

公子光杀吴王僚,固是为争君权,也是心中有不平。僚为馀眛之子,馀眛死,欲授季札,季札让且逃去。於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眛後立。今卒,其子当代。”立王馀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是诸樊之子,以为父辈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但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当立光。故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公子光即吴王阖庐。

子胥入吴

伍子胥从楚逃至吴,渐知公子光心思,进专诸为光效力,后杀吴王僚于地室。季子归泣“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后复位效用。阖庐元年,用伍子胥和楚亡臣伯嚭,共谋国事,吴国最后亡国就亡于伯嚭此人。孙武也出现于此时,历史上有名的宫女练兵大约在此,但据现在考证,孙武概与子胥为一人。期间伐楚、平越,在阖庐九年十年,两次伐楚,楚恐后去郢徙鄀。阖庐弟夫概阴压王位被诛,阖庐子夫差于十年伐楚中立下大功。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使死士挑战,群体自刭于阵前,好像电视中有此情节,观众多以为是假不忍睹,实是史书有此记载。此战伤吴王阖庐指,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才报得大仇。

除恶不尽

夫差二年,伐越国得大胜,越王句践以甲兵五千人栖於会稽,使大夫文种贿吴太宰嚭,请委国为臣妾。吴王欲许之,伍子胥谏除恶务尽,吴王不听,听太宰嚭之辞,与越约盟后而罢兵去。七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这一去就成就霸业,但也随之亡了国。

北上争霸

吴败齐师於艾陵。召鲁哀公而征百牢(百牢是天子之礼,鲁并未依吴之欲)。九年,为驺伐鲁,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越王句践率其众,厚献遗于吴王,吴王甚喜。子胥数谏不听,使子胥於齐,子胥属其子於齐鲍氏,还报吴王。吴太宰嚭谗言于吴王,赐子胥死。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而哭於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不胜而归。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於橐皋。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今河南封丘县),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越王句践伐吴。吴王闻越侵国,恶闻且怒,连斩七信使。七月,吴王与晋定公争高低。吴王:“於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於姬姓我为伯。”(晋唐叔虞,是周武王子、成王弟)。吴王已盟,与晋别,乃引兵归国。国内太子友被越俘虏,国室空虚,士卒疲敝,於是使厚币与越约盟。

身死国除

十八年,越王句践率兵伐吴师,大胜。二十年,越王句践再伐吴。二十一年,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於甬东(今舟山群岛),由百家奉且继祀。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

吴国亡国之速的原因

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中这句引语甚确。夫差不听伍子之谏,偏信佞臣之言,这是所有王朝亡国的共同特征。贤人用则国家兴,奸人近则国家衰。又何止王朝,一企业也是如此。甚至一人之进退也是如此,从益友良师则易进,近损党恶人则必退。

好大喜功、不自量力,长年征战而穷国疲民,这也是原因。从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七年时间不算短,夫差也非庸主,若真如勾践卧薪尝胆,何尝亡国致速!夫差得罪诸侯,故国危而无助!穷兵赎武,国内民亦不信亦不愿忠于吴王,又吴越言通俗类,百姓概是心中也并无坚守邦国之信念。又不知远小人谋贤臣,不亡也难。吴地偏狭,名为强国,实是如鲁、郑之小国一般,难承长久战事,虽一时可争天下,时难一世霸天下,即无越,又何能于楚、齐久争之中得保全?后,越之灭亡、项羽之死,皆可为证。

季子虽贤,但实无担当。以季子之贤,若为主,吴地虽无霸主之大名,但必有礼义之兴盛、国治之大平、府库之丰藏、臣民之坚守,齐桓、齐景、齐威虽好功,但未亡弱小之鲁,勾践虽强,亦难灭类鲁之吴季,何况又有齐、楚、晋可为援。季子贤名享天下,不愁有贪义名之国出援手。贤人不肯担当,武人一心称霸,国小而易疲,是季之虽贤,实有亡国之责。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声明:本文章系作者原创,营利之抄袭或转载未经允许,必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