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國大師”之二


6

民國的名媛和知識分子合影

在他們的身後,是列強的肆意橫行,是日本帝國的虎視眈眈,是民生的舉步維艱,整個國家都沒有什麼重工業能力,連簡單的槍炮都生產不好。

閒情逸致的時候,讀讀這些散文,品味文字優美,的確是一種享受。然而放在那個時代,這種閒適就像是在廢墟中,生長妖豔的罌粟花。美麗,讓人沉醉,讓人忘記現實痛苦,沒有人會想到如何清理這廢墟,建設一個新家園。

後來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土壤和環境,會生長出這樣的文藝之花。

那是一個半殖民地的時代,地主和買辦是社會的精英主角。國外的勢力引導,加上買辦階層的需要,共同捧紅了這些大師。

作為宗主國,對殖民地當然要推行奴化教育,至少要對勢力範圍內的國民,進行弱化軟化的教育,所以就要大力提倡這些卿卿我我的情懷文章。這些“大師”中,很多人都有留學國外名校的經歷,自然更容易得到重視。

7

軍閥混戰,半殖民地的民國時期

作為資產階級和地主階層代表的民國政府,列強想推什麼文化,他們自然唯馬首是瞻,也捨得花錢去捧紅這些大師。反正維護這樣的統治秩序,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什麼國家興旺民族自立,對他們來說,都不如守住手裡的利益來得實在。

下面這一段詩詞,引自印度詩人泰戈爾。這位詩人的詞句,經常出現在《讀者》、《青年文摘》、《知音》之類的雜誌中,西方人對這位印度詩人,也不吝讚賞,給了他諾貝爾文學獎。

在愛人面前,世界將它浩瀚的面具卸下。突然它變得渺小,宛如一首歌,一個永恆的親吻。

The world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one kiss of the eternal.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漂鳥集》

這是印度這個國家需要的精神文化嗎?看看印度今天的狀況,是不是幾分民國時期的影子?

8

印度文學大師泰戈爾

1937年的清明節,陝西省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同時派代表來祭奠。毛澤東撰寫了如下祭文: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嶽峨河浩。

聰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

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備歷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

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鑑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在抗戰前夕,毛主席寫下的這一段祭文,堪稱戰鬥檄文。至今讀來,仍然讓人熱血沸騰。即使以挑剔的眼光來看,這篇雄文也充滿了澎湃的美感。

9

抗戰時期的毛主席

文化的基因,會寫入一個組織,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變成整個群體的思維定勢。六十多年過去了,轉進臺灣的國民黨,依然攜帶者當年軟弱的基因。臺灣的校園歌曲,瓊瑤小說,龍應臺的心靈雞湯,無不帶著當年的弱者心態。文字優美之中,滿腹怨婦悽婉之聲。

龍應臺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沒有國家強大實力做後盾,小民何來尊嚴?這種殖民時代滿滿的奴才腔調,竟然大搖大擺登進北大禮堂。

10

我不在乎大國崛起——龍應臺

現在的那些臺灣名嘴,在自大和無知中的吹噓,只不過是這種文化基因的另一個變種,效果都是一樣的,用謊言和虛張聲勢,麻痺整個社會的群體。

當然,香港也有差不多的毛病,只是表現形式更加直接,連傳統文化的包裝都懶得有。

相反,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大陸。天生就帶著不信邪的熱血基因,敢於蔑視任何與中國為敵的力量,佛擋殺佛神擋殺神,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甚至能夠自我刮骨去毒,敢於對自己開刀。

如果全世界還有一群人不怕美國的話,那就是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俄羅斯雖然也不怕,但是經濟上經常被美國耍弄,只能算匹夫之勇。

回到文學的本身,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上充滿各種文化交鋒,總有一股勢力,在試圖引導中國年輕一代,走向頹廢、抱怨、沉溺、盲從…….這其中,有情懷作家,有經濟學家,有知名學者,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大V,華麗文字情懷滿滿的心靈雞湯背後,其實是煲了很多麻藥的湯。

做人要厚道。交友要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