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篡權後,為何僅淮南地區多次出現親曹勢力反叛司馬氏?

亙古懷念說史


首先要說一下,司馬家族控制曹魏大權以後,淮南地區確實出現了三次叛亂,不過這三次叛亂並非都是親曹勢力。

比如這第三次叛亂的主要領導人徵東將軍諸葛誕曾經協助司馬師平定了第二次淮南之變。如果諸葛誕是親曹勢力,顯然不可能給司馬師充當急先鋒,而是藉機配合毌丘儉起兵。所以諸葛誕發動第三次叛亂只是為了爭權奪利,反對司馬家專權而已,對曹魏有多少忠心值得懷疑。

幾次大規模反對司馬家的叛亂為什麼都出在淮南,這和魏國的軍事力量分佈、政治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

在三國鼎立時期,魏國的軍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洛陽、關中、荊州、淮南和北方邊疆這幾個地區。其中關中軍區主要是針對蜀漢,荊州、淮南是針對吳國,北方邊疆是針對胡人,而洛陽是中軍所在。

在這幾個軍區中,洛陽是魏國首都,司馬一家既然掌握了曹魏大權,這洛陽自然是重中之重。洛陽所有的兵權都是在司馬族人和其親信手中,這裡最不可能發生大規模叛亂。

而關中和荊州都是司馬懿長期任職過的地區。他在這兩個地方有著不少故舊部屬,因此司馬家族對這兩個地區的軍隊控制力也比較強。所以這兩個地區的主官即使不滿司馬家,也不會冒險起事。像夏侯霸寧可逃到蜀漢,也不敢起兵叛亂。

相比之下,淮南、北方邊疆兩個地區和司馬家族的關係最薄弱。不過北方邊疆面對的敵人是胡人。胡人並不會支持當地軍事領導人起兵反司馬家族。所以在這裡起兵就意味著要同時面對司馬家的軍隊和胡人,顯然難度比較大。

而淮南這裡為了預防東吳的進攻有大批軍隊,有起事的資本。南面的東吳必要時也是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實際上後兩次淮南之叛吳軍也都出兵支援了。相比起來,這裡起事成功的幾率最大。

所以淮南屢次叛亂,主要還是因為這裡的條件最適合叛亂。這裡的主官對司馬家族不滿,就可能鋌而走險,多次叛亂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關於淮南三叛,許多朋友認為:這是擁曹勢力對司馬家篡魏的反抗。

其實不然。淮南地區的幾位反叛者,他們並不算是親曹反馬的人物。淮南三叛,只是失控的地方實力派與意欲控制外軍的司馬家之間的一次權力遊戲。

失控的淮南

淮南,是三國時期戰事最激烈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姜維數次北伐,司馬懿、鄧艾等人在雍涼一代大戰。

其實,三國時期戰事最頻繁激烈的地方,在淮南。

早年,曹操就曾經四越巢湖,企圖在淮南打開局面。

曹丕時期,曹丕三次伐吳,淮南也是重要戰場。

228年5月開始,到243年正月,短短14年間,孫權發起了數次對淮南的進攻。

尤其是228年-234年,6年間,孫權幾乎每年都來“打卡”。

孫權死後,諸葛恪又是大舉進攻淮南。

可以說,無論是規模、頻次,淮南戰場都遠大於大家所熟知的雍涼戰場。

由於淮南戰事頻繁,曹魏在淮南的軍力一直很強。

可是,這股力量,卻漸漸有些失控。

一開始,淮南軍政的負責人,還都是曹仁、夏侯惇、曹休這樣的宗室人物。

可是,曹休之後,曹魏宗室後繼無人,軍政事務漸漸落入“異姓將領”之手。

滿寵在淮南9年,王凌在淮南12年,毋丘儉在淮南5年,諸葛誕在淮南13年。

這些將領長期在淮南,影響頗大。

這些人,雖然與曹爽、司馬懿都有緊密的關係,但是,他們既不屬於曹爽、夏侯玄集團,也不屬於司馬懿集團。

魏明帝死後,曹爽、司馬懿即先後開始加強對淮南的控制。

魏明帝一死,曹爽即調滿寵回到洛陽。

同時,曹爽又安插了文欽前往淮南。企圖制衡王凌、諸葛誕等人。

因此,淮南地區的實力派,他們在曹家、司馬家之間並沒有明顯立場。無論是曹爽還是司馬懿,要想掌握全局,都是要“收拾”這個地區的。

司馬家的企圖:控制外軍

高平陵之亂中,司馬家控制了中軍。


可是,只有同時控制中外軍,司馬家才可能徹底控制曹魏。

從司馬懿派司馬昭坐鎮長安開始,司馬家開始了“宗族典軍”的努力,直到司馬炎篡位前,曹魏各大都督全部由司馬家宗族把控(這些人正是後來八王之亂的主角)。

既然司馬家想要徹底控制各處外軍,淮南地區的實力派人物,自然也就成了司馬家的眼中釘。

步步逼反、分化瓦解

可是,要收回淮南,卻不能操之過急。

淮南實力派們經營多年,不是你隨便任命一個新長官就能控制住的。

而淮南地區本身軍力就很強大,加之鄰近東吳,操之過急,後果嚴重。

所幸,淮南的各位實力派人物之間,關係很複雜。

滿寵與王凌不合;王凌與文欽不合;文欽與諸葛誕不合。

因此,司馬家有步驟地,各個擊破。

淮南三叛,表面上是此起彼伏,實際上,一切在司馬家掌握中。

司馬懿抓王凌時,其餘各實力派都沒有支持王凌。

司馬師討伐毋丘儉、文欽時,諸葛誕甚至配合司馬家作戰。

與其說淮南三叛是三次地震,倒不如說是一次被司馬家人為控制,分解為三次爆發的大地震!

當然,因為淮南軍政的特殊性,司馬家對此一直十分敏感。

石苞,司馬家從底層提拔出來的名將,可謂司馬家的親信。

在淮南時期,也受到誣陷,險些引發出“淮南四叛”。


因此,淮南三叛的本質,是失控的淮南實力派與意欲控制外軍的司馬家之間的攤牌。至於擁曹,只是淮南實力派們的政治口號而已。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控制魏國朝廷後,至司馬師、司馬昭,淮南爆發過三次兵變,分別是王凌之亂、毋丘儉之亂與諸葛誕之亂。

為什麼三次兵變都爆發於淮南呢?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呢?

下面我就來做個分析:

第一,淮南是魏帝國三大軍區之一

自曹丕篡權後,魏、蜀、吳三國呈鼎立之勢。蜀與吳達成戰略上的同盟,頻頻對魏國用兵,是以魏國的武裝力量,集中在三大軍區,分別是:防備蜀國的關西軍區(以長安為中心),防備吳國的荊豫軍區(以襄樊為中心)與淮南軍區(以壽春為中心)。

這三大軍區,集中魏國最精銳的武裝。那麼,為什麼反司馬懿的勢力頻頻在淮南發動兵變,而不是在關西或荊豫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司馬氏的勢力,在淮南滲透是比較弱的,而對關西及荊州、豫州,則是控制力比較強的。

第二,為什麼司馬氏能控制得住關西、荊豫呢?

魏明帝曹睿上臺後,派三名大將鎮守三大軍區:曹真坐鎮關中,司馬懿坐鎮荊豫,曹休坐鎮淮南。這也是司馬懿獨立帶兵作戰的開始。

司馬懿成為荊州、豫州最高軍事長官後,取得一系列令人側目的戰績。他先是在襄陽挫敗東吳諸葛瑾的進攻,斬殺吳將張霸;在鎮壓孟達之戰中,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八日行進一千二百里,出其不意發動奇襲,一舉解決掉孟達。司馬懿經營荊州、豫州多年,這裡成為司馬氏的發跡之地。

曹真去世後,朝廷要派誰去坐鎮關中呢?魏明帝認為只有司馬懿才是對付諸葛亮的不二人選,他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馬懿臨危受命,從宛城西赴長安,全權負責西部戰事。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均受司馬懿節制。司馬懿以老成持重的戰略,最終拖垮了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五丈原。經過數年的經營,司馬懿的勢力在關中地區也生根發芽。

與關中(關西)、荊豫相比,淮南是司馬氏勢力比較薄弱的一個軍區,所以魏國三次大規模兵變,都爆發於淮南,並不奇怪。

第三,淮南:遊離於司馬氏的權力之外

淮南就是以揚州治地壽春為中心的這麼塊區域,是魏國防備東吳入侵的前線。魏明帝時代,派曹休坐鎮淮南。曹休去世後,魏明帝以滿寵為徵東將軍,也就是東部戰區司令。滿寵擔任一把手時,揚州刺史王凌是二把手。

魏明帝去世後,掌朝政的曹爽把滿寵調回朝廷擔任太尉。同時,曹爽把揚州刺史王凌提拔為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這樣,王凌便成了淮南軍區的一把手,後來又掛車騎將軍、遷司空,位列三公,成為魏國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

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殺掉曹爽以及黨羽。王凌是曹爽一手提拔的,與曹爽關係比較親密,加上他對司馬懿一向不服氣,所以便密謀另立皇帝,這就有了第一次淮南兵變。

淮南兵變的第二個主角是毋丘儉。

毋丘儉與司馬懿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兩人曾一同出兵平定遼西。司馬懿去世後,毋丘儉出任徵軍將軍,都督揚州軍事。這時司馬師把持朝廷,發生一件大事。司馬師懷疑中書令李豐與皇芳曹芳有陰謀,便殺了李豐,廢了曹芳,還擴大打擊面,殺掉與李豐關係密切的夏侯玄。這一殺,逼反了毋丘儉。因為毋丘儉與李豐、夏侯玄是鐵哥們,關係非常親密。李豐、夏侯玄被殺後,毋丘儉知道早晚會被清算,遂舉兵反叛,是為淮南第二次兵變。

淮南兵變的第三個主角是諸葛誕。

諸葛誕的關係網比較複雜。他與司馬懿是兒女親家,女兒嫁給司馬懿的第五子司馬伷。但是,他與曹爽集團關係密切,與夏侯玄是鐵哥們;他跟王凌也是兒女親家,二女兒嫁給王凌的兒子王廣。

在淮南第一次、第二次兵變中,諸葛誕都站在司馬氏一邊。王凌兵敗被夷三族,其中就包括其兒媳,即諸葛誕的次女。由於在兩次兵變中立場堅定,諸葛誕以鎮東將軍的身份,都督揚州諸軍事。然而,在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並不信任諸葛誕。司馬昭出任大將軍後,就派心腹賈充前去慰勞諸葛誕,名為慰勞,實則打探他對新一屆領導班子的效忠狀況。以史書的說法,叫“且觀其志”,觀察一下他們有沒有異志。

當賈充暗示皇帝應該禪位給司馬昭時,諸葛誕勃然大怒。諸葛誕可以接受司馬氏是權臣的事實,但卻不接受司馬氏當皇帝。諸葛誕挑明態度後,心裡明白司馬昭是絕不會放過自己的,於是便秘密籌劃兵變事宜,這就是第三次淮南之變。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淮南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爆發反對司馬氏的兵變,與司馬氏在此統治基礎比較薄弱是有關係的。淮南軍區的三任司令員,即王凌、毋丘儉及諸葛誕,都與曹氏、夏侯氏關係密切。在三次大規模叛亂後,司馬氏才算是真正掃清了政治上的敵人,為後來取代曹氏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