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了錯,我們不能這麼做

奶奶走路太快一下子磕在桌角上,痛得哎吆直叫喚。大孫子在一旁拍手道:“活該,活該。”

爸爸抬手打了孩子屁股:“奶奶碰著了,你竟然在這裡幸災樂禍,看我不打你。”

媽媽護住孩子說:“這能全怪他嗎?以前他連活該這兩個字都沒聽過。”

爸爸悻悻地停了手,“活該”兩個字的確是奶奶的口頭禪。每當孩子磕著碰著了,奶奶都是萬分疼惜地訓斥:“叫你慢點走,你偏要跑,看看,這回磕疼了吧?真是活該。”對於大人來說,這樣教育孩子不是很正常嗎?孩子的確太活潑好動了,不管怎麼說怎麼勸,孩子就是不聽話,的確該讓他疼一疼,吃個小虧,長個記性的。

可當“活該”這兩個字從孩子口中說出來時,那聽起來就相當刺耳了,大家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那麼不懂事呢。其實,孩子不過是照樣學樣罷了。

可能很多人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每當孩子出錯時,就趕緊抓住機會好好教訓他一番。

我卻認為這種打壓式的教育方法,並不理想,它有以下兩個弊端。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不能這麼做

1、 傳遞負面情感,導致關係割裂

一個孩子犯了錯,孩子的父母大聲訓斥道:“說了多少遍,你都不聽,這回闖禍了(摔疼了)吧,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你怎麼這麼笨呢?”

這是我們在公眾場合經常看到的場景。很多時候,那個爸爸或媽媽臉上憤怒的神情都會把我嚇得一激靈。他們不知道自己在這樣大喊大叫的時候,臉上的神情是多麼地可怕。當然,他們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愛,所以才恨鐵不成剛。他們用這種方式,希望孩子能夠不再犯錯。這種方式或許有效,卻不知孩子這時候往往會覺得屈辱和恐懼,會覺得父母討厭自己。

有很多孩子在外邊犯了錯或者出了什麼事情,都不敢對自己的父母坦誠相告, 就因為他害怕父母批評他。幾乎每個孩子都在意或害怕父母的批判和責難,其在意或害怕的程度總是超乎我們的想象。我兒子有次拿回一本書,讓我讀其中的一頁,是關於為什麼要養狗的。其中有一條是,孩子可以讀書給狗聽,狗不會評判(Dogs don’t judge)。我說,我也不會評判。我兒子說:“你會的。”我只能認了,我的確做不到像狗那樣不言不語,因為我懂得比狗多啊。

要想和孩子一直保持親密的互動關係,就要少些批判和責難,多些愛。我們要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愛,特別是在孩子犯了錯惴惴不安的時候。使用語言,你說“我愛你”。使用動作,你擁抱他親吻他。使用眼神,你充滿愛意、溫柔地注視著他。讓孩子深深感受到你的愛和包容,把你看成是永遠地依靠。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具有足夠安全感的心理健康的人。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不能這麼做

2、 教了孩子錯誤的問題解決方法

我坐地鐵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我家哥哥曾經走丟過一次。後來找到孩子後,我朋友對我說:“你要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育他一次。”我笑笑說:“在孩子眼裡,我已經是個很囉嗦的媽媽了。這種事,不用說太多。”

我找到孩子後,用兩三句話問清了情況、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就緊緊拉著他的手送他去學校了。雖然我在等待、尋找的過程中很焦慮很緊張,但我並不想把這些負面的情感和壓力都一股腦推到他的身上。至於經驗教訓,他自己可以總結的。如果他沒到可以總結的年齡,那麼主要責任還是在我,我會好好總結的。

好比一個兩歲的孩子,你告訴他不要自己跑到馬路上去,即使你告訴了他一百遍,他也不見得懂,他還沒到懂得的年齡,所以他無論到哪裡都必須有監護人進行監護。這時,默默做好監護,比講道理來得重要。

而當孩子長大了,他慢慢有了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要急著去指手畫腳,而是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體會和成長。

特別在家庭關係中,我最不欣賞的方式就是對犯了錯的人痛打落水狗。鄰居家一家人就喜歡這樣處理問題,當他們的孩子被公司辭退時,一家人都對他進行批評和制裁,導致那個孩子躲去網吧通宵上網而不敢回家,變成一個逃避問題的人。

當問題發生了,不要想著先問責誰,而是要想著大家怎麼一起解決問題。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對方足夠的關懷,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牽引著走。要知道,我們當下處理問題的方式,孩子正在默默地模仿和學習。就像第一個例子裡的孩子那樣,他精確模仿了奶奶的方式。

所謂言傳身教,要想教好孩子,我們還需先正自身,做一個會解決問題的人。

當孩子犯了錯,我們不能這麼做

希望我們為人父母的,都可以做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