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服务员,我们这桌再添一套公筷和公勺。”15日在兰州餐厅内,市民赵先生正在与几位亲戚就餐,进餐中赵先生见餐厅内配备的公筷公勺只有两套,主动要求商家再添一套公筷公勺,践行公筷公勺文明卫生进餐行为。当日在兰州市甘南路一家火锅店中,市民周先生和朋友们一边用店家提供的公筷公勺就餐,一边亲切地与朋友们话着家常。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兰州市出台多项措施和方案

倡导公筷公勺文明行为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日子里,市民们不但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而且为了在餐桌上有效阻断病菌传播,降低健康风险,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这一文明行为也逐渐兴起。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兰州市商务局、兰州市场监管局、兰州市文明办等多家单位联合先后印发《餐饮服务业复工营业恢复堂食防控工作指南》《兰州市“公筷公勺、健康分餐”行动实施方案》《兰州市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等促进餐饮业复苏,推进餐桌文明。疫情缓和后,随着兰州市开始逐步复工复产,兰州市启动“公筷公勺·健康分餐”行动,发动全市所有餐饮单位、单位食堂、广大消费者主动参与,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夹进行健康用餐。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根据近日印发的《兰州市餐饮分餐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规范》,两人以上同桌用餐时,用以取食共用菜品(点心、主食、水果)的筷子、勺子、刀叉、夹等分餐用具统称公筷公勺分餐夹,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夹有效防止自身或他人可能的疾病通过粪口途径的传播。兰州市同时还提出,农村集体聚餐视具体情况按照就餐人数合理配备或摆放公筷公勺分餐夹。家庭日常用餐则提倡家庭成员配备自己的碗、筷、勺、水杯等,外形或颜色上应容易辨别。15日兰州日报记者就兰州市推广和使用公筷公勺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发现公筷公勺文明行为正在成为一种商家经营和市民就餐时的标配,使用公筷公勺正在成为兰州市民的一种就餐习惯。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记者调查:公筷公勺

在兰州市餐桌上正在成为一种标配

当日记者来到兰州市东岗西路一家酒店内看到,在桌子上摆放的餐具中,其中就有两套公筷公勺。这家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酒店开门经营后,按照兰州市相关部门的要求,酒店开始实行配备公筷公勺制度,无论客人需要不需要,他们都会为客人配备公筷公勺,无论是零客和包厢,公筷公勺都是必须配备的。酒店要求公筷公勺一桌最少配备两套,如客人要求,可按照客人的需求增加,也就是说,在他们酒店就餐时,公筷公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随后记者来到位于西津西路的一家酒店,看到在该酒店的包厢内,桌上每一道菜旁都放有公筷或公勺。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说,酒店自恢复营业以来,就一直推行公筷分餐制,每道菜品都配有公筷公勺。经过一番测试,他们发现相比每个人配备两双筷子,每道菜旁都放置公筷的效果更好,客人大多接受这种用餐方式。他们也希望公筷分餐制能在全市餐饮行业广泛推广。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兰州市几家中小型餐馆发现,除了个别餐馆存在客人需要公筷公勺时才提供外,其他餐馆都会为每桌客人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在甘南路一家中型餐馆内,记者看到餐馆为每桌客人都提供了公筷公勺。记者发现有许多餐馆为了区别公筷公勺,都采用不同的颜色以便让客人区分,还有的餐馆为客人提供公共菜夹,方便取菜时使用。在白银路一家火锅店内,记者看到餐馆推行的是“双筷制”,餐馆给每位客人准备了两双筷子,一双传统竹筷是烫火锅时使用的公筷,另一双是可替换一次性筷头的私筷,用作个人就餐时使用。一筷捞菜,一筷入口,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记者观察发现,在客人用餐时大多数人看到公筷后都会拿起来使用,只有少数几名客人会忘记。正在用餐的一位客人说,这种十多人的聚餐尤其需要使用公筷。今天她是和亲戚在一起聚餐,有亲戚忘了使用公筷,她会善意地提醒对方。使用公筷公勺,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

采访中记者在西站一家小餐馆中却看到了另外一幕。记者进餐馆逛了一圈,发现桌上没有特意摆放公筷。但每张桌上都放了一个筷子筒,里面放着很多筷子。记者转了一圈后,发现就餐的市民有的主动要求配备公筷,有的并没有要求配备。而且就餐时客人主动使用公筷的人并不是很多。该店服务员说,如果客人提出要求,他们会提供公筷。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目前兰州市餐饮单位配备公筷公勺的占大多数,但个别小型的餐馆配备公筷公勺的现象却不尽人意。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公筷公勺正在逐步

走向市民家庭饭桌

目前使用公筷公勺行为不单体现在酒店和餐馆中,而且一些家庭也正在逐步开始使用公筷公勺。日前记者来到市民刘先生家,他们家有5口人吃饭,每位家庭成员都有固定的碗筷,喝汤的时候会每碗单独盛,而且就餐时摆放着两双公筷和一个公勺。刘先生说,他们家实行公筷公勺是从疫情期间开始的,一开始,大家都感觉不适应,总会忘记用公筷。由于家庭成员较多,公筷就从一副增加到了两副。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也就没有刚开始那样“别扭”了。随后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目前兰州市家庭使用公筷公勺的现象正在逐步增加,虽然刚开始大家都很不习惯,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大家自然而然的也就习惯了。

采访中李女士说,她很赞成家里吃饭时使用公筷公勺,在家使用公筷更加卫生,可以预防一人感冒,全家传染的风险。但是,适应习惯需要一段时间,最后在每道菜旁都放一双筷子。市民陈女士说,前几天她回娘家吃饭,她的母亲先给孩子单独盛了一些菜,还给每位家庭成员单独盛了汤,并在桌上放好了公筷。“我妈妈的思想比较超前,疫情期间,她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和分餐。这样的做法让人觉得安心不少。”李女士说。对于家中使用家庭公筷的行为有的家庭却无法实行,市民马女士说,疫情期间她提出在家使用公筷,可是她家人却不是很配合。想在家里使用公筷,除非每个成员都达成共识,加强卫生意识。她婆婆觉得在家使用公筷太夸张了,有点过分讲究。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为此,许多市民对家庭使用公筷公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市民赵小姐认为,和家人吃饭,推行公筷的难度更大一些。要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有些老人觉得用公筷是觉得他们脏,如果不加以解释,反而会激化家庭矛盾。市民王女士说,她比较反感有人夹菜时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也不喜欢有人喝汤不用公勺。还有人把咬过的东西重新往酱油醋里蘸,我看着就吃不下饭了。不过,这时候提醒别人用公筷公勺又挺失礼的,像嫌弃别人脏一样,我只好假装不饿,少吃或不吃。市民郭先生,无论是在外吃饭还是家庭用餐,应该尽量采用公筷制或者分餐制,尤其是家里有孩子或者老人的。使用公筷只是增加了一个小步骤,但换来的却是餐桌的大健康。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市民和文明饮食的距离

也许就差一双公筷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筷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筷子一头连着嘴巴,另一头连着的可不只是珍馐美味,还有病毒和疾病。我们和文明饮食的距离,也许就差一双公筷。其实,实行公筷分餐制并不是矫情。据了解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特别是一些病人处于疾病潜伏期,比较容易忽视。中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聚餐时,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盘菜,只要一个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会因此传播。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传播蔓延的。

你和’食’尚只差一双公筷!兰州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

兰州市社科院相关专家认为,公筷公勺倡议非常好,以前推动公筷公勺,更多的是行业部门在倡导、在推动。而今年明显能看到可喜的变化,大量市民主动参与了进来。群众自发性的行为形成,可以算是这类新风尚培育的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是进一步培育这种分餐文化,让更多的人理解这是一种就餐习惯上的进步,主动参与进来。其次也要加强对成员单位的追踪,从行业的角度,推动相关企业以此为契机提档升级,在整个社会形成文明就餐的新风尚。

(兰州日报官方公众号)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