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详解一:先说严父出孝子。何为严父?

《淮南子·人闲训》有言:

原文: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大意:仁德是百姓向往的,正直是黎民推崇的。行事作风以黎民百姓所期望为准,这即是严格教育子女的父亲应该做的,也是忠臣用以面对君王的功绩。

由此可见,“严父”的最初本质,对子女并非私心求其孝,以尊长挞其身,更不可能是以棍棒为准。但是此后为何会有棍棒、棒下一说?仍源于《淮南子》。

原文: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严父弗能正,贤师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

大意:那些沉迷惑乱于错事、无法接受社会道德观念、不能以品行德操来约束的人,就是严父也无法让他重回正途,再好的老师也不能教化这种冥顽不灵,但是这样的存在也不过只有如丹朱、商均这样极少数的人了。

注:丹朱不孝,故尧禅让于舜;商均无德,故禹建夏后。

这样看,丹朱、商均的无能体现了自身贤明如尧舜的教子无方,使尧舜的身后名出现了污点。所以如今的“棍棒、棒下”更多地是所谓的“严父”在担心自己的脸面名声及身后事,而对于真正的孝道、贤明等对大众有益的严父本质毫不在意,这样的棒打不孝根本是在要求子女愚孝。

详解二:何为慈母多败儿。

这句话源于一个典故。《后汉书》中有记仇览为亭长时,有母告子不孝一事。而后这则故事在《太平御览·孝经》中被记为:“孤犊触乳,骄子詈母。”

原文:谢承《后汉书》曰: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为县阳遂亭长。有羊元者,凶恶不孝,其母诣览告之。览呼元,责哨元以子道,与《孝经》一卷使诵读之。元深改悔,至母前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詈母’。乞今自改。”卒成佳士。

大意:仇览做亭长时,有一个叫羊元(陈远)的人凶恶不孝,其母欲诉。仇览便招来羊元,问责其人伦之道,并授其孝经一卷。羊元读后悔改向母亲谢罪说:“我少年失父,因被母亲骄纵才落得今日下场。听闻民间说用犄角顶母亲的小牛都会被杀掉,而我的行为也已经成了同样的反面教材,这很不好,我以后会改的,请您原谅我。”于是此后便成了人人传颂的正面教材了。

虽然“孤犊触乳,骄子詈母。”的真实令人质疑,可慈母多败儿却从此流传了下来。总体而言,这是由于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造成的。女性由于过多操持家务,对外界事物变化不甚敏感,且过于重视子女的感受,所以才会得到这样的评价。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有相当多的人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3、溺爱的主要表现有:特殊待遇、轻易满足、生活懒散、祈求央告、包办代替、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等等。4、其后果严重,从家庭来讲,从家庭来讲不懂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的后,一旦碰壁往往一蹶不振,处处都觉得很难,精神压力很大。从感情来讲,不会珍惜爱人和朋友感情,认为恋人(朋友)对你所做所为都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从他小就是在溺爱中长大。轻则好朋友很少,爱情不如意,重则是众叛亲离。从社会来讲,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怕苦怕累,依靠心理严重;责任感弱,不能担当,难以经受住磨练;规矩观念弱,纪律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不善与同事合作;往往不尊重同事,只想听赞扬,不愿听批评,与领导相处也差。5、现实社会的事实证明,那些成功人士、自立自强的人都不是在溺爱之中成长起来的人,而那些在社会中难以自立的人(不包括有身体残疾的人)基乎都来在溺爱家庭,这是不容质疑的。

总结:于今时今日,也有人开始说“慈父严母多忠孝,严父慈母多败儿。”的话了。只不过无论父母严慈于谁,本质上都是要让子女懂得分辨是非三观正确,日后可以在社会立足,甚至成为一名他人眼中的优秀典范,并非是要求一起对子女无分青红皂白的混合双打。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如果不知其错而受到鞭挞,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无法成为一个令父母自豪的孩子,这恐怕才真的是最不孝表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