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不像乾隆一样做太上皇,保证传位万无一失?

小义老师扯历史


古代的皇帝,除非死,轻易不会将皇位传给下一代,因为传位之后的人不是死就是生不如死。乾隆皇帝所谓的传位,不过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换汤不换药,乾隆作为太上皇掌握着所有的大权,根本没有放一丁点的权力出去。

一、生不如死的太上皇

皇位是一个非常诱惑的东西,在古代社会,皇位可以让父子兄弟反目,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天家无亲情”说的就是因为皇位的诱惑,亲情都不在了。

第一个当太上皇的是春秋时期赵武灵王,他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为人雄韬武略,在赵国实行改革,胡服骑射,让赵国一越而成当时的霸主。

赵武灵王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领兵打仗,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则带兵四处征战,更是偷偷地深入到了秦国内部打探消息。

但他的权力已经慢慢地被移交到了儿子惠文王的手里,感觉到不妥的他甚至想要联合自己的长子从惠文王手里夺回权位,后来被军事政变,饿死在离宫当中

后来,除非万不得已,皇帝不会轻易退位。

唐高祖李渊是被儿子李世民的军事政变逼退位的,宋徽宗赵佶是被金国逼得打不过才退位的,

乾隆皇帝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装逼,说自己在位不会超过康熙的六十年,结果他活得时间太长了才不得不装模作样地说要禅让。

二、为何康熙不禅让保证帝位传承

康熙认为,他的地位传承非常稳固。

他年轻的时候,早早就立了太子,并且精心教导,自己外出的时候,也让太子监国,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只不过诸子夺位,康熙活的时间太久,太子当了太久,日子不好过,这才折腾出了许多的事情。

但是康熙留下了遗诏,他觉得他死了之后大臣们按照他的遗诏拥立新皇登基是非常简单又可靠的一件事情。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这么做的,不是立太子就是留下遗诏,或者把难题抛给大臣们。

为了让皇位的继承稳固,从古自今的皇帝们想了很多很多的办法,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会天真的以为让太子在自己生前继位会是一个好的方式。毕竟没有一个皇帝知道自己哪天要死。

而且,古代皇帝登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皇帝要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是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的,一个皇帝如果感觉自己要死了,他哪儿有力气去举行仪式,如果一个皇帝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他为什么要去举行禅让仪式。

这是一个矛盾。

康熙绝对不会想到用禅让的方式来保证皇位传承的稳固的。


二凰士


皇位,这个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权力位置,历来为了争夺这个位置多少人为此送出生命,带着一身血腥登上这个位置。可是,却也有人主动让出,退居二线,做个逍遥的太上皇帝。历史上太上皇自然是有,例如唐高祖李渊、清高宗乾隆等,那么有人就疑问了,圣明如康熙这般,为什么不能像他的孙子乾隆一样退居二线做太上皇呢?今天随着小喵来看看吧。


康熙,清朝“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一生文治武功闪耀史册,也是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可是他没能够逃脱封建皇帝的噩梦,晚年看着自己的皇子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形成“九王夺嫡”的局面。那他为什么不主动让位呢?

不是康熙不想做太上皇帝,而是他的儿子们都太能耐了,一个个的都过早参与朝政,一身本事,也只能看着他们去争皇位了。

其实康熙一开始就选好了继承人,那个人就是皇二子胤礽。对于这个儿子,康熙可谓是有点爱屋及乌的色彩,因为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这位康熙皇帝生平最爱的妃子,却天妒红颜早早过世了。为此,康熙更是在胤礽三岁时就将他立为太子。按理说继承人确立了,其它有想法的皇子也应该死心了,可是偏偏这个胤礽越长大越不靠谱,被康熙两次废黜,最终就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皇位,真是自己作死。

康熙皇帝

  • 晚年的康熙和晚年的康熙

康熙皇帝本来选好的继承人被废除之后,他那些儿子自然就开始争夺皇位了,这里面主要参与者是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双方为了那个至高权位而各使手段因为前后涉及康熙的九个儿子,所以史称“九王夺嫡”。

清朝九王夺嫡

那么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康熙这么能耐为什么不阻止?或者干脆直接选一个过的去的传位然后自己逍遥去?其实很难。

首先,康熙晚年已经不像那个擒鳌拜、平三藩的盛世君王了。任何一个君王哪怕一开始多能耐,随着皇位坐久了还有年纪上来,对于朝政和权力把控就会疲软或者力不从心,康熙也是如此,这可以从他后期为求平稳推行柔和政策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晚年的他对于争斗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又亲手废除给他带来了挫败感。

其次,康熙的儿子们都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有本事着呢。康熙在位六十年,而这些参与夺位的皇子打小便被安排参与政事,例如皇八子胤禩年少就总管内务府。让皇子过早参与政事有好也不好,康熙明显没想到这些长本事的儿子们在太子被废后,大打出手。

所以说,康熙圣明却也避免不了成年皇子的争权,做太上皇根本就不可能。

身为孙子的乾隆,可比自己的爷爷幸运的太多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还是全身而退的太上皇帝,真是逍遥又自在。

乾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清朝实际掌权时间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然后主动禅位给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可是呢,禅位后的乾隆还做了三年四个月的太上皇,还控制了实权,这就比他爷爷康熙的在位六十一年时间长了。

  • 活得长寿也有好处,至少不会碰到儿子争皇位。

其实乾隆皇帝一开始也像自己的爷爷那样,一早就将皇位继承人选好了,那就是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可是这个永琏只活了九岁就过世了。后来又将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立为太子,谁知道这个比他大哥还惨,只活了两岁。遭遇丧子之痛和富察皇后过世给乾隆带来的打击,使得他这一朝自此没有立太子,直到他六十三岁这年,才立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嘉庆皇帝

那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遭遇他爷爷康熙朝的九王夺嫡的局面,成功传位然后当太上皇去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乾隆活得太长时间了,长到他的大部分儿子都过世了。

乾隆一生活了八十九岁,育有17个儿子。到乾隆立永琰的时候还有多少个儿子在世呢?只有四个!其他的都在夭亡了,可见长寿也是避免政权争夺的秘密武器呀。那剩下的这四个儿子都是怎么样呢?皇八子永璇酷爱诗书玩乐,又因为腿有残疾,自然就没了争权夺位的前提,也得亏没有争权,他反而成了大清最长寿的王爷,一生活了85岁。还有十一子永璂和十七子永璘,这两位因为在富察皇后过世的时候葬礼上没有悲痛的情绪,被乾隆厌恶,自然就没了考虑的权力,那剩下的,可不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了。

晚年乾隆

结语

康熙一生平三藩,擒鳌拜,收台湾,种种件件,使他成为古今圣明皇帝。可是他遭遇了封建君王逃不开的局面,成年皇子争位,想做太上皇自然是不可能了。至于乾隆,他这个幸运皇帝,活得久,成为太上皇真个就是幸运的紧。


爱铲史的猫


主动禅让的皇帝很少,一旦当了皇帝,就不会放弃那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像李渊是被逼传位的,宋徽宗禅位则完全是为了甩锅,不想当亡国之君。即使是正常禅让的乾隆,禅让后还以太上皇身份训政三年,实际还是真正的掌权人。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轻易禅让,即使禅让也会想着架空新皇。

乾隆禅让的时候86岁了,年纪确实是太大了,禅让也在情理之中。而康熙驾崩的时候69岁,而且病得很快,在这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多少岁,万一禅让了,活到了八十多岁,那日子可怎么过,继续掌权架空新皇?还是就此退休?皇帝几乎没有是真心退休的。乾隆禅让一方面年纪大了,另一方面打着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的口号,而康熙又不知道自己在位时间是多少。

康熙的儿子们都很厉害,太子两废两立,传位给他是不可能了。朝中大臣们也纷纷站队,有各自支持的皇子。康熙若是选一个人继位,那么他很难像乾隆那样掌握大权,架空嘉庆。这样就成了没实权的太上皇,康熙怎么会舍得。乾隆活的年纪太大,很多儿子都去世了,最后没剩下几个儿子了,剩下的质量也不太行,乾隆说啥就是啥。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是很激烈的,恐怕康熙自己都没想好要传位给谁。

康熙就是真的打算禅位了,也不打算掌权了,之后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干政。赵构晚年也禅位了,虽然是真的禅位,没像乾隆那样继续掌权,但是赵构偶尔还是会干政,按照他的意思来,宋孝宗也很为难。太上皇虽然尊贵,但是之后皇帝才能有决策权,康熙想一点都不干政,不太可能。即使是像李渊那样被迫退位,都有老臣子去和他闲聊诉苦,康熙要是和新皇起了冲突,大臣们该听谁的?有太上皇在,新皇会很不自在。乾隆训政的时候,和珅还能活着,乾隆一驾崩,嘉庆就收拾了和珅,嘉庆何尝不是在忍耐。国无二君,禅位整不好反倒会使得局面更乱。

古代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很多都是有原因的。皇帝不会轻易禅位,那是一种权力欲望,不是谁都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