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 下篇

本文承接【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 上篇】可能你不曾想过,大多数学霸的优秀除却天赋异禀,也都需要经年累月的刻意练习,也许对方有一套更卓越的“学习思路”(育成逻辑),但真正能运用好这套“秘法”,肯定也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由不得一丝慵懒。

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 下篇

素养也是,其实素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也许是个人的谈吐气质,也许是一个人所透出的思考逻辑。不论如何,个人的素养差,一定是缺少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毕竟,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各种强制方式来调整提升的。

我有时觉得身边一些已经为人父母的男男女女,对于自己的幼子幼女缺少管教,美名其曰“自由成长”,甚是愚蠢。熊孩子的出现并非都是幼儿的天性,而是父母本身缺少家教,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上一辈的管束,导致过于散漫,这种习性也自然会传递到下一代——其实还是自己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并不知道自己期待下一代应该成长成什么样。

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 下篇

“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只是一个引子,因为背后折射的是“独立思考”,虽然我经常说“你们看我的视频、专栏作品有助于吹牛哔”,但你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是玩笑话,看书、看专栏也好,看视频也好,重点并不在于你看了什么,而在于能否通过你的所见所听去提升你的所思所想

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 下篇

我极端厌恶聒噪,因为噪音会影响思考,但聒噪本身也并不是没有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去分析聒噪生产者的基本属性——样貌、妆容、服饰搭配、口音、家境、工作、子女等,来进行一些深度而冷血的社会学分析,当我们收集的现实样本越多,对人性的洞察力也就越深刻。

所以,你以为曾国芳的《冰鉴》是“麻衣相书”?肯定不是,我们大可以把它视为社会学论文来看。不过,你把《冰鉴》视为奇书、宝典,又显得有点笨。比如,你怎么知道《冰鉴》是曾国藩亲著?《冰鉴》的内容都是对的吗?这本书被吹得这么神,你怎么知道后人在“改编”过程中没有夹带有心思的私货?

大多数的优秀,其实都是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结果 下篇

很多事儿,或者夸张一点讲,天底下的所有事儿,它都有一套逻辑(规律)驱动,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规律,人文科学又有人文科学规律,古人说“格物致知”,直白一点就是努力去想且用正确的方法去想,才会有新知。但这种新知,并不是靠着某些热门软件给你推送的“新资讯”就能获得的——扪心自问,那些讯息中的99.99%和你的真实生活有关吗?不过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罢了。

天底下没什么事儿能一蹴而就,踏踏实实做点事儿,远比好高骛远强上1000倍,能装进脑子里的(知识、逻辑)、能握在手里的(技术、资源)、能在胃里好好消化的(实物)等等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