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不知道各位喜欢历史的看官是否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就是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都最终会将首都定在北方。即使北伐成功的朱明王朝也把都城从南方的南京迁移到了北方的北京,既然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都将都城定在北方,那么一定有诸多原因促使统治者将都城定在北方,那么今天老胡就带领各位看官探讨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唐、吐蕃、突厥

首先,都城定在北方对于王朝内部统治比南方更为有利。在古代,人类的科学技术与今天相比非常落后。在生产与生活方面很难像今天一样可以大规模修筑工事或者改变天气来增产增收。虽然古代任何开明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漕运,但是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和今天取得的成果相比较。更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在天气环境、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下,最适合人类生存的还是黄河出山西后的两岸地区(即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地区)以及关中平原地区。

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古代大一统王朝在今天的相对位置

北面的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太寒冷,不适合人类的繁衍与生息,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只是放牧、渔猎。偌大的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人口在古代也只有百万左右;南方地区在中唐以后才慢慢重视与开发起来,而且被人认为多虫蛊与瘴气(其实就是物种新陈代谢太快,产生对人类生存不利的有毒气体太多),从而产生了排斥心理。

既然北方更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北方的人口密度也更大,那么生产力也更有优势,可以调动的为王朝的统治服务的资源也更加多。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对内平叛也更加容易(当然北方出现的农民起义次数也更多)。

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秦、西域、匈奴

其二,对外更利于抵御外敌。对于中原大一统王朝而言来自塞外的西域、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造成的破坏和威胁比南方的百越、三苗等民族极其后裔的破坏能力和威胁更为明显和令人头痛。比如五胡乱华、蒙元入主中原、满清入主中原,这些势力都是来自塞外,并且对原有的中原文明造成的近乎毁灭的打击。而南方政权的势力所造成的威胁就远远没有这么明显。所以,在一个大一统王朝内部安定的情况下,想要让国家更加长治久安,就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北方上面。

例如,秦代定都咸阳以备西域的山戎、犬戎,蒙古高原的匈奴等游牧民族;西汉定都长安以备匈奴与经营西域;东汉定都洛阳(长安遭战乱被放弃)以备北匈奴、乌桓、鲜卑等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游牧、渔猎民族;(西晋就不说了,虽然是大一统王朝,但的确有点失败)隋代定都大兴城,以备吐谷浑、突厥;唐代的边患除了东西突厥、吐谷浑,还加上了一个崛起的吐蕃,综合下来,有隋大兴城(后也改为长安城)遗址,长安也更加靠近吐蕃、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调动资源进行防御或对外征伐也更加方便;后来的元明清三朝首都也都在北方的北京,元代与清代版图比较大,定都北京是为了更好控制蒙古语关外的东北,而最后一个汉人政权的明代定都北京是为了防备蒙古诸部、东北女真诸部。

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西域、西汉、匈奴

“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这不仅仅是朱明王朝的真实写照,至少“天子守国门”也是大多数大一统王朝历代君主的真是写照,这样也可以更加激励前方戍边或出征的将士的信心。比如,靖康之耻后宋代南渡,固然有金军悍勇的因素,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是朝廷没有了主心骨与调动资源的配置中心,等到赵构逃到了杭州并稳定下来,南宋在北面的疆域也大概在杭州以北不远的地方了。而同样遭受重大变故(土木堡之变)的朱明王朝则在于谦的坚持不南迁,以及调度与指挥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虽然对蒙古诸部的战略由主动进攻改为了被动防御,但是国土面积在当时削减并不太明显。因为君王还在前线呢,诸军将士士气也更积极,资源的调度也并没有混乱。

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明、蒙古诸部、女真诸部

所以定都北方,天子守国门也是君王对统治的积极贡献,同时也是无奈的选择。

古代大一统王朝定都为何总偏向于北方

隋、吐谷浑、突厥

我是老胡,胡说的胡,如果各位看官您觉得老胡说的有道理的话您就多多评论、支持与点赞。如果您认为老胡是在胡说八道,您就当听个故事乐呵乐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