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光彩,柔美激烈,陰鬱浪漫,掙扎糾結,他是拉赫瑪尼諾夫

灰暗又光彩,柔美而激烈,拉赫瑪尼諾夫兼具了肖邦的浪漫、李斯特的技術,但他比舒曼、勃拉姆斯更陰鬱,更深沉,也更煽情,同時發展出更復雜、更豐富的合聲進行以及更令人沉醉的旋律,在他的音樂裡面,深藏了更多的掙扎和糾結,如同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灰暗光彩,柔美激烈,陰鬱浪漫,掙扎糾結,他是拉赫瑪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於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謝苗諾沃的奧尼加城的一個富庶的地主家裡。他的家庭有著很好的音樂環境,拉氏曾祖父曾經在聖彼得堡師從著名演奏家菲徳爾學習,拉氏的母親安娜·奧娜斯卡雅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畢業生,拉氏的最早的鋼琴教育就來自母親,這使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音樂薰陶。

1882年 拉氏舉家遷往聖彼得堡,9歲的拉赫瑪尼諾夫入學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德米納斯基學鋼琴。

1885年 拉氏在表兄的介紹下,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茨維列夫,接受到極嚴格的訓練,從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茨維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機會去圈裡的聚會,先後見到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並對他後世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1887到1888年 拉氏寫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樂隊諧謔曲》和一些鋼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從此開始接受更為嚴格、正規、系統的教育和訓練。他跟著名鋼琴家齊洛蒂學習鋼琴,還跟隨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連斯基學習作曲。


1890年夏 拉氏來到家鄉伊凡諾夫卡,在那裡他遇到了日後的妻子同時也是自己表姐的娜塔莉婭·薩蒂娜。墜入情網的拉氏為心上人寫了一首六手聯彈的圓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後,拉氏動筆創作了管絃樂《曼佛雷德》,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響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後以優異的成績在鋼琴和作曲班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樂家生涯。1891年 拉氏在家鄉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師阿連斯基獻上了第一部交響詩《羅斯基斯拉夫王子》。

拉赫瑪尼諾夫早期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輩諸鋼琴大家之長,創建了自己所獨特的演奏風格,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傑出鋼琴演奏家。

1892年,為舉辦音樂會的需要,他創作了許多鋼琴曲,同時還作了交響幻想曲《懸崖》、《茨崗主題狂想曲》等大型樂隊作品。這年3月 拉氏在音樂學院舉辦了自己的音樂會,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緊創作畢業作品根據普希金長篇敘事詩《吉普賽人》改變的歌劇《阿連科》。這一年,拉氏獲得金質獎章,以優異成績從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畢業之後的拉氏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樂會演出之中。期間,拉氏還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調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鬆,相繼完成兩套藝術歌曲和一首幻想曲。還有從萊蒙托夫詩歌中獲得靈感創作的幻想曲《岩石》。


1895年 拉氏完成了費時多日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然而,1897年這部作品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時卻遭到了失敗。為此拉赫瑪尼諾夫陷入異常的苦惱之中,他的創作也開始減少了。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被聘為莫斯科馬蒙托夫私立歌劇院的助理指揮,從此開始了他的指揮家生涯。1897年3月第一交響曲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出人意料的是演出慘遭失敗。此後大約三年時間,拉氏一蹶不振,連已經動筆的《佛蘭切斯卡·達·裡米尼》也被擱置,直到數年後才完成。


1899年,他第一次赴歐旅行演奏,受到了歐洲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由於心境的好轉,他從1900年起又恢復了音樂創作活動,先後創作了《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鋼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這其中尤為矚目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詩意,贏得了聽眾的普遍讚揚。

1901年11月 拉氏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完成並首演,拉氏親自擔綱獨奏,作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戰勝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來。恢復了自信的拉氏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

1901年 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鳴曲》和為雙鋼琴而作的第二號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據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歌譜寫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佈了和納塔麗婭的婚事。

1903年夏 拉氏在家鄉度過。創作歌劇《貪婪騎士》。大女兒伊連娜出世。繼續創作擱置以久的歌劇《佛蘭切斯卡-達-裡米尼》。

1906年 拉氏親自指揮《吝嗇騎士》與《弗蘭切斯卡·達·裡米尼》的首演。2月,俄國局勢動盪,拉氏前往意大利。後避居徳累斯頓;在德累斯頓相對安定的環境裡,拉氏先後完成了《第二交響曲》(1906-1908年)。《第一鋼琴奏鳴曲》(1907年)、交響詩《死島》(1909年)。

1907年5月 拉氏第二個女兒塔吉亞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諾夫卡成為拉氏的主要創作地。

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難度驚人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並於次年在美國首演;此後幾年,日子相對平靜,在繁重的巡迴演出同時,拉氏相繼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畫練習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鋼琴奏鳴曲》(1913年)。

1913年 拉氏辭去了很多合約,想用於很多創作。另一個大動作是辭去帝國音樂協會主席職務。2月,拉氏來到羅馬,歷史性的湊巧住進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從前住過的房子。


1914年 戰爭的爆發使得俄國動盪不安。此間拉氏一直呆在俄國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請,希望他到斯德哥爾摩演出,拉氏利用這次機會,攜妻帶女一起離開了俄國。也就此告別了俄國;拉氏先到斯德哥爾摩,然後轉到哥本哈根。由於沒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場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 拉氏收到了美國方面的邀請。11月,拉氏舉家遷到美國紐約。在經紀人查爾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為“斯坦威”公司的簽約藝術家。斯坦威在四個月內安排拉氏演出40場,藉以推廣鋼琴。

1919-1920年 拉氏又與勝利公司簽定了錄音合同,灌錄自己的鋼琴作品。

1921年 拉氏擺脫了經濟危機,在美國買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諾夫卡老宅的樣子建造,僱了俄國僕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國的老樣子擺設。

1923年 拉氏逐漸增加了在歐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後,拉氏將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終於完成了《第四鋼琴協奏曲》。這首冗長的協奏曲題獻給俄國作曲家梅特涅。拉氏開玩笑說自己這部作品是鋼琴協奏曲領域的《尼伯龍根指環》,意思是說作品的長度驚人。1927年3月,拉氏親自登場演奏第四鋼琴協奏曲,在費城首演。隨後又進行了修改,於1928年在巴黎交給TAIR出版。

1931年1月 拉氏突然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抨擊蘇聯政府的文章。3月9日,蘇聯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蘇範圍禁演拉氏的作品,(兩年後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敵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訂了《第二鋼琴奏鳴曲》,還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鋼琴獨奏作品《柯萊裡主題變奏曲》,並於當年10月在蒙特利爾首演。


灰暗光彩,柔美激烈,陰鬱浪漫,掙扎糾結,他是拉赫瑪尼諾夫


1934年 拉氏在瑞士的謝納爾別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首鋼琴與樂隊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樂。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隨想曲中的“憤怒之日”為主題,展開24段變奏,其中第18變奏更是憑藉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而聞名遐邇;此時的拉氏健康情況已經惡化,但是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

1939年6月 英國邀請拉氏到倫敦,參加柯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舉行的以拉氏音樂為基礎創作的芭蕾舞劇,拉氏已無力成行;同年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後一部作品《交響舞曲》,並在此修訂了《第四鋼琴協奏曲》。


1942-1943年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勞,情況到了1943年初變的越發糟糕,拉氏已變的越發虛弱。醫生初步診斷是胸膜炎積液嚴重。要求立即臥床休息。但拉氏堅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諾克斯威爾的音樂會,然後才不得不結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磯貝弗利山的家中休養。在洛杉磯,醫生診斷為癌症晚期,且完全擴散到肺部和骨頭。根據在拉氏最後時刻陪在他身旁的鋼琴家霍洛維茨回憶:拉氏的病情惡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赫瑪尼諾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歲。


軼事

1、鋼琴對小時候的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件懲罰工具,據說其母懲罰小拉赫瑪尼諾夫時,會要求他坐在鋼琴底下。

2、拉赫瑪尼諾夫的身材高大,擁有一雙巨大的手,左手能輕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鍵,故此並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與一種名為馬凡氏綜合症(Marfan Syndrome) 的遺傳病有關,患者其中一個徵狀是修長的四肢及手指。

灰暗光彩,柔美激烈,陰鬱浪漫,掙扎糾結,他是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巨大的雙手


3、拉赫瑪尼諾夫曾居於其師茲韋列夫的寓所內,由於同學們練習的聲音過份嘈吵,拉赫瑪尼諾夫向其師要求一個較寧靜的環境以專心作曲而引發爭執,最終令兩師徒拆夥。

4、拉赫瑪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獲評審委員一致推舉為第一榮譽畢業生,其師茲韋列夫亦是評審委員之一。茲韋列夫於畢業禮時,更以金錶作為賀禮贈予拉赫瑪尼諾夫,兩師徒亦冰釋前嫌,此金錶亦成為拉赫瑪尼諾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5、拉赫瑪尼諾夫接受心理治療時,其治療師尼古拉·達利(Николай Даль/Nikolai Dahl)要求他每天接受診治,拉赫瑪尼諾夫每次均需坐於漆黑的房間內,聽治療師不停重覆說:“你將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稱心如意…你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拉赫瑪尼諾夫最終於診療期末時,完成了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6、拉赫瑪尼諾夫於1902年與Natalia結婚,其意大利籍的妻子亦是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家。

7、拉赫瑪尼諾夫喜歡於安靜的環境創作,他曾說:“沒有比安靜獨處對我更有幫助。”

8、“拉赫曼尼”在俄語有“揮霍無度”之意,拉赫瑪尼諾夫之父正是一個胡亂揮霍的賭徒,最後更典當家業,棄妻兒不顧。

9、拉赫瑪尼諾的外祖父是戎馬半生的將軍,父親是一名軍官。拉赫瑪尼諾夫這個姓氏源於拉赫瑪尼(rachmany),俄語意為“親切”、“慷慨”。


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樂裡又有接近20世紀作曲家的許多現代元素。如何成功把這兩種風格相融合成為其創作之謎。毋庸置疑,許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不斷改變、完善著自己的風格,事實上每一位大師的風格都具有自己的演變過程。但是浪漫主義風格和20世紀的音樂風格處於特殊的相互關係。在上世紀初相繼出現了幾個新的風格,諸如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風格及其他一些風格,這些新風格的創作綱領與傳統的浪漫主義大相徑庭。

拉赫瑪尼諾夫的浪漫主義風格與現代風格渾然一體,他個人一貫沿用的創作風格已被世人所熟悉,許多總的特點甚至貫穿了作者一生的創作。常人看來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諸如浪漫主義情懷、大小調體系中的豐富調式和其他一些現代風格(例如爵士樂元素和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類似肖斯塔科維奇的入侵主題)等。

無論作為作曲家,還是舞臺上的鋼琴演奏者,拉赫瑪尼諾夫創作出的形象是一致的。據同時代人回憶,他的表演因聲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驚歎,這力度並非體現於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夠最準確體現拉赫瑪尼諾夫鋼琴演奏聲音質量的詞彙是聲音的“雄渾”。這種雄渾包含著鋼琴樂器的完美表現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動感的力量體現、鋼琴音質的美感。


拉赫瑪尼諾夫編寫了五首以鋼琴與交響樂團演奏的作品,分別為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鋼琴協奏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旋律優美,成為膾炙人口之作,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採納為背景音樂。


鋼琴獨奏方面,拉赫瑪尼諾夫共譜寫了2首奏鳴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樂作品改編成鋼琴獨奏版本,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弗裡茨·克萊斯勒的《愛之悲》及《愛之喜》等。


拉赫瑪尼諾夫曾編寫三首交響樂作品,第一交響樂對拉赫瑪尼諾夫而言是失敗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毀,直至他死後,整份樂譜被才發現收藏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中,至1948年才於美國作第二次公演以紀念拉赫瑪尼諾夫逝世五週年。然而,第二交響樂及第三交響樂仍是較出名的作品。


拉赫瑪尼諾伕力圖在音樂中表現一個忠實誠摯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竭力探求讓所有的人都易於理解的方式,從這一方面著眼,他可以說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繼承者。

他的音樂時常具有幻想和悲劇性的哀傷等因素,時常留下一種內心悲劇的不可磨滅的痕跡,這樣深刻的抒情性和戲劇性也是使他的作品接近乾柴科夫斯基的地方。所不同者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內容更加狹窄,往往侷限於抒發個人內在的精神體驗,但表現得十分動人而富有詩意。

他的音樂除了著重體現悲劇的因素之外,有時也以磅礴的力量謳歌幸福、讚頌祖國大自然風貌,精心刻劃出一些令人心曠神怡的安謐、寧靜的形象。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充滿了美妙的旋律,在他的同時代人當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的旋律寫作同俄羅斯民歌中的悠緩歌曲保有密切的聯繫。他的作品還以和聲語言和復調手法之豐富見長。所有這些,都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