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朋友圈設置成了“最近半年可見”

同事A說:前幾天看到朋友圈有人發的一個餐廳蠻有情調的,想要再打開看看已經不見了,她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我們平時也不太聊天,冒昧問人家又有點不好意思。微信怎麼就出了這麼個功能呢?

好友B說:加了一個好幾年沒聯繫的老同學,打開她的朋友圈想看看她這些年的生活狀況,結果“三天可見”。朋友圈不就是展示自己生活和心情的地方嗎?既然都發了圈,為什麼還不讓人看了呢?

據統計,微信有1億用戶將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因此你打開很多好友的朋友圈想看看Ta最近的狀況,卻只看到一條細細的橫線“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我把朋友圈設置成了“最近半年可見”

談起將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的原因,有些人說“網絡詐騙聽得太多了,還是小心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想洩漏太多自己的信息,給騙子可趁之機”;有人說“因為工作而不得不加一些陌生人,但是有些朋友圈又不想讓這些剛認識的,不太熟的人看到”;還有些人說“因為覺得以前發的朋友圈太沙雕了,又捨不得刪,三天前的朋友圈怎麼配得上三天後的我?”

我翻看了自己近兩年的朋友圈,發現以前確實發了一些現在看來會覺得很矯情的話,有時候甚至有點無病呻吟,但那就是我當時真實的心情啊,是對彼時生活的記錄,有遇到挫折時的低落、有取得一點小成績時的興奮,有暗戀一個人的心酸和甜蜜、有感情上的煩惱與喜悅,我真的不捨得就此刪去,那麼就將它隱藏起來吧,像小時候給日記本上了一把鎖,其中的喜怒哀樂等以後的歲月裡再回過頭來慢慢回味。

“隱私設置”裡有幾個選項:“最近三天可見”、“最近一個月可見”、“最近半年可見”、“全部不可見”。我想隱藏以前發的那些朋友圈,又想展示最近的生活,於是選擇了“最近半年可見”,裡面有半年內的日常,有一段旅行,有一些小感悟。

將過去的一部分上了鎖,突然感到鬆了一口氣:生活瞬息萬變,過去的生活誠然是現在的一部分,我也接受那個過度敏感、矯情、偶爾有點沙雕的自己。但是,很多時候,將過去的那個自己持續暴露在大眾面前,還是覺得有些許難為情:“我當時怎麼就說了那麼一句話啊…”“我怎麼能做那麼丟臉的事!”“我怎麼會把那麼殺馬特的自拍上傳了?”“天哪~我以前那麼幼稚?”

不否認自己有點鴕鳥的心態,但是,話又說回來,誰還沒有點黑歷史了?誰年輕的時候沒幹過點蠢事?誰又能保證自己時刻是完美的?我不能抹殺這些過去,也不想假裝它不存在,就只能給這些過去上把鎖。

真的好懷念剛開始玩朋友圈的時候,那才叫真正的“朋友”圈,一打開都是朋友們的生活日常。今天的天空特別藍,拍一張,發朋友圈;今天看了一部很燃的電影,拍一張,發朋友圈;今天打卡了一家很棒的餐廳,拍一張,發朋友圈。下面也很多點贊和評論,大家的互動都很歡樂。而現在,很多人說越來越不願意發朋友圈了,因為發一條朋友圈都要顧慮很多,有時候還需要分組、需要屏蔽。

任何事物都有興起和落末的時候,就像我們當年那麼熱衷於“QQ空間”,現在卻很少有人會在上面寫了,但是那些“空間日誌”就是曾經存在過的證明。朋友圈也許有一天也會成為歷史,但那些朋友圈記錄的美好時光還是靜靜地待在時光裡。

我把朋友圈設置成了“最近半年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