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前幾天一朋友向極智君吐槽,和朋友出門打車,發現同樣的軟件,用自己的蘋果手機和朋友的安卓手機叫車,顯示的價格居然不一樣,自己的蘋果手機白白多了好幾塊。然後想著之前經常打車是不是也被多收了很多錢,異常氣憤。

其實大家都知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網上消費的次數越來越多,從衣食住行到生活用品無一例外,很多人都習慣在網上買東西,卻可能還不知道遭遇了“大數據殺熟”。

那什麼是“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平臺利用掌握的用戶數據,提供給老客戶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貴的行為。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滴滴、攜程、飛豬旅行以及淘票票在內的多家電商平臺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的情況,涵蓋了在線差旅、在線票務、網絡購物、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

但是這些平臺肯定是不會承認的。而有些平臺表示:“價差可能由於日期、支付方式、供應商等的不同而導致,平臺不允許價格歧視,價格不會因人、設備、手機系統不同而不同。”

也有平臺表示:“一般新用戶首次購買會有優惠,這屬於促銷行為,每個行業拉新時都可鞥會採用。”

嗯,似乎這些回答有理有據。可是,你當廣大消費者是傻子嗎?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知乎上關於“如何評價大數據殺熟”的問題瀏覽量已經超過600萬,在該問題下面許多消費者表達了自己的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和我朋友有同樣遭遇的網友截圖曬出,叫網約車,同一段路在小程序和APP端的價格差了一倍多。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同時,還有網友發現在某電商平臺,同一件商品非會員的小號有優惠券可領,而自己平常的會員賬戶居然沒有,如果不是意外發現,很可能就被殺熟了。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還有網友發現自己在某一平臺經常買機票,偶然間發現,女友用自己的賬戶比他要便宜20多塊錢。然後聯繫平臺客服,客服回應說是機票價格存在波動,但該網友和女友嘗試了很多遍,用的比較多的賬戶始終比用的少的賬號貴。

不只是在這些方面,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在買電影票上,極智君就發現同樣的購買渠道,朋友就比我價格低一點。同樣的商品或者服務,老用戶購買就是比新用戶貴一點。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憑什麼給我的就比別人的貴,更何況我還這麼窮,嗚嗚嗚。。。。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那麼,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如何才能抵制這種情況呢?

之前有網友表示,自己將以大數據殺熟的名義起訴某團,本以為不會受理,沒想到法官說可以告。。。。。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平臺之所以根據大數據殺熟,就是利用了老顧客的信任以及忠誠度而對其進行異價處理,顯然是明顯的價格欺騙,屬於違法行為。大數據殺熟,也暴露出大數據發展過程中信息的非對稱以及價格的不透明。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不過大家也不用愁了,廣大消費者的“護身符”就要來了。

將於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電子商務法》將充分保護網購消費者的權益。

《電子商務法》第十八條規定:

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也就是說,要求商家把選擇權和知情權還給消費者,除了個性化定價,消費者有權瞭解不針對個人的公共選項是什麼樣的,最終選擇什麼都由消費者來決定。

同時,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如何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首先,要多做新的嘗試,避免形成消費慣性被商家利用,同時多蒐集信息貨比三家。而商戶則必須要定價透明,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網購多年,我居然被“大數據殺熟了”

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