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程序猿谈历史


据我所知,汉文帝与汉宣帝这两位皇帝没有发生什么夺权事件,只能说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做了一些举措。没到夺权那个地步。

第一,两位皇帝都是被拥立称帝,都是非正常登基。汉文帝在周勃陈平清除吕后势力后立为新帝。汉宣帝实在霍光废除刘贺以后迎回称帝。

第二,两位皇帝都是明君。汉文帝轻徭薄赋,勤俭简约,非常孝顺。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说的就是汉文帝。他通过掌握军队、封赏功臣等手段巩固皇权。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宣帝被称为西汉小萝卜头,因受“巫蛊之祸”的牵连,一直活着流亡的九死一生的日子。好不容易存活下来还被软禁。执政后降服匈奴、仁慈爱人、调整经济,整顿工商,也是很有作为的帝王。

第三,汉文帝先礼后兵直接收拾周勃,汉宣帝隐忍待发,优待霍光。周勃自视清高,认为自己拥立了皇帝,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刘恒先是对周勃彬彬有礼,下朝都要目送他离开。后来汉文帝逐渐强硬,而周勃也慢慢谨慎服软,明知的辞去丞相职务。陈平去世后,周勃又被汉文帝认命为丞相,以后在倡导诸侯回封土政策的时候又把周勃撤职。最后没有杀周勃。

汉宣帝主要是隐忍,霍光的老婆毒死自己的皇后也没有问责霍光。霍光虽然权势大,但也没有将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死后,霍光被尊为“萧何”,风光大葬。两年后,霍家发动叛乱,被满门抄斩了。但是汉宣帝仍然保留了霍光的全部荣誉。




生活的家长里短


谈秦说汉(201)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从夺取权力的手腕来看,无疑汉宣帝刘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将汉宣帝与汉文帝放到一起比较,倒觉得可比性不大,因为汉文帝几乎没有刻意争权。汉宣帝、汉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钦定的皇帝继承人,但又被权臣幸运地推到了皇帝的龙椅上。

  • 两个人被选为皇帝候选人前提条件不同

刘恒被选为皇帝之前,长安城正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诛吕”运动。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权力代表,主要目的是清洗吕氏宗族的人,以避免日后的灾祸。吕后专权多年被清算后,朝廷形成了权力真空,但没有权臣出现,代王刘恒为帝是公推公选。

同时,周勃虽然掌管了北军,但接手时间很短。灌婴率20万大军屯驻荥阳,各郡国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权力可以掌握大局,因此需要一个大家都信服的皇帝来调和。因此,参与“诛吕”运动的人,都希望皇帝及早执政

汉宣帝被选为皇帝之前,朝廷经历了汉昭帝时期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的争斗,最终霍光胜出。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又废黜了刘贺,在两个皇帝一死一废的过程中,霍光完成了权力的集中,霍氏一家的势力在朝廷盘根错节。

刘洵是戾太子刘据之孙,但戾太子的后人也只剩他一个人。刘洵自幼在诏狱中长大,在没被立为皇帝之前,他没有支持势力,没有朋友。若不是染房的老许头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他,甚至娶不上老婆。毫无根基的刘洵为帝后,霍光怎会轻易还权

  • 两个皇帝的继位时权力过渡不同

汉文帝刘恒听到被选为皇帝时,他是惊讶的、怀疑的、不情愿的。他与属下讨论该不该继位时,手下的人意见分歧还挺大的。郎中令认为长安的人诡计多端,可能不怀好意;中尉宋昌却认为富贵险中求,可以赌一把,当然刘恒也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刘恒在继位之前,是有自己的根基实力的,凡事有几个脑袋一起商量。于是他们从代国来到长安,刘恒当日晚进入未央宫。当夜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巡查殿中。所以,汉文帝登基时,就已经掌握了军权

汉宣帝刘洵被立为皇帝是因为刘贺突然被废黜,将他从掖庭接到宗正府斋戒行礼,然后进入未央宫。也就是说,刘洵在成为皇帝接班人之前,是以罪臣之后的身份在掖庭干苦力的,只认识一些染纱晒布的底层男男女女,当官的事想都不敢想。

刘洵坐上皇帝的龙椅之时,最多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朝廷的军政大权被牢牢地抓在权臣霍光的手里,连身边的侍从都是霍光的眼线。整个朝廷都是霍氏一家错综复杂的势力,汉宣帝任重道远。因此,

刘洵若不想成为傀儡,就必须夺权

  •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

第一步,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外戚力量,封原来在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为侯爵。但因为不顾霍光的反对,许皇后意外地“病故”了。汉宣帝发现自己低估了霍光的能量,于是改用明尊暗抑的策略。

第二步,汉宣帝顺从地接受了册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第二任皇后。同时,将霍光的食邑从3000户猛增到20000户,霍氏其他人,均有增封。用更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霍光,礼遇甚至有些过分,把霍光的地位人为地推到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第三步,给御史大夫魏相增加了一个给事中的职务,类似于皇帝亲自委派的专案组组长。魏相与霍光府邸相邻,因霍光权盛,他的奴仆也狗仗人势,为了争夺道路,曾砸魏相家的大门,后来魏相出来磕头才作罢,只是当大家长的霍光并不知情。

第三步,汉宣帝专门下诏:“朝中各项事务都先向霍光报告,然后上奏。”不接受霍光提出的还权于皇帝的请求。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想让人犯大错误,就必须先给他更大的权人,办更大的事,汉宣帝的维权理论大致就是这样。

第四步,打破霍光与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铁三角”的关系。田延农因贪污被人举报,畏罪自杀。张安世是张贺的弟弟,汉宣帝幼时,就是张贺出钱供其念书。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拉拢手握军权的张安世,保障朝廷的军队稳定

但霍光虽然揽权,工作上也没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对朝廷的稳定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威望相当的高。汉宣帝找到的证据,都不足以治霍光的死罪。汉宣帝可以继续等,但霍光却等不了,生病死了,朝廷大权自然就回到皇帝手中

按理说汉宣帝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可以收手了。但隐忍多年的艰辛,让他产生了复仇的火焰,无法熄灭。于是,将目光瞄向了霍氏一家人。皇后不能白死,这么多年的忍气吞声不能就这么算了。汉宣帝在图谋一个更大的局,要将霍氏灭族。

  • 对霍氏一家赶尽杀绝

第五步,汉宣帝继续纵容霍家,与太后亲临霍家,为霍光举办盛大的丧事,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封其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乐平侯,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还下令永久免除霍光后代子孙的赋税、徭役。但是,永久能多久呢?

第六步,授权御史举报霍氏违规修建府邸,霍氏家人违规进入皇宫禁地,霍云在工作的时候私自外出。更重要的是,霍光的妻子霍显神助攻,让女儿霍皇后给太子下毒,霍皇后拿着毒药又不敢下手。毒杀太子被人举报了,这个事成了导火线

第七步,汉宣帝下令建立密奏制度,也就是重要奏折可以不经过霍氏掌管的尚书,直接送到皇帝这里。又将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光禄勋,将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师,任安定太守。将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塑调出京师,任蜀郡太守,将霍光的孙女婿之一、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

第八步,改由张安世为卫将军,未央、长乐两宫卫尉,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和北军都归张安世统领。任命霍禹为大司马,却不让他戴照例应戴的大官帽,而戴小官帽,且不颁给印信、绶带,撤销他以前统领的屯戍部队和官属,只使他的官名和霍光同样为大司马。又将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和绶带收回,只让他担任光禄勋一职。霍光的另一个女婿赵平本为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统领屯戍部队,如今也将赵平的骑都尉印信和绶带收回。所有统领胡人和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未央、长乐两宫卫所属警卫部队的将领,都改由汉宣帝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担任。

第九步,逼霍氏造反,谋反是铁定灭族的大罪。霍家人因汉宣帝频频出手,有兵权的被调出京师,留在朝廷的又没有实权。想来想去,当初霍光有个女儿嫁给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汉昭帝,也就是上官太后,或许可以帮忙。

第十步,霍氏请求上官太后废黜汉宣帝的被告发,但已涉太后,汉宣帝没有追究。接着霍氏人又商议,仍请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王媪,同时请正当权的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作陪。让范明友、邓广汉乘机杀死他们,然后逼迫太后下诏废黜汉宣帝,立霍禹为皇帝

当然没有第十一步了,因为霍氏谋反还未行动就被人举报了。于是,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被逮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当众处死,霍皇后被废,囚禁于昭台宫,后迁至云林馆囚居,最终自杀身亡。

  • 写在最后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步步惊心,充满凶险。但霍光只是恋权,有一点专权,却没有乱政。其实汉宣帝在熬死霍光之后,实际上已拿到了皇帝的权力,手段当然是算高明的了。但仍步步紧逼,费尽心机,逼霍谋反,然后将其灭族,其心理就有点阴暗了。

反观汉文帝,登位之初就获得了皇帝的实权,随后周勃、陈平等实权人物相继递交辞呈。他们的权力移交是平稳的,无公害的。当然,汉文帝继位之前,吕氏一族被杀,不可能快速形成权臣,朝廷其实已经出现了权力真空,若不是宽厚的汉文帝及时补位,就有可能引发朝廷动荡。因此,和平过渡是每个人渴望的目标。

2020/10/7


谈秦说汉


说实话,这两人在帝位争夺中还真没做什么,全靠助攻。但是登基后跟大臣争权,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首先,在被选中当皇帝之前都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人,没什么势力。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子,高祖在世时,母亲薄姬就不受宠,刘恒也备受冷落。

吕后摄政后残害高祖诸子都没有认为他们母子有威胁,可见这对母子在深宫中多不受待见,不过也因为不受宠才让他逃过一劫。

而汉宣帝刘询是巫蛊之祸被陷害的太子刘据的孙子,虽逃过一死,恢复了宗族的身份。

但是少年一直被养在官狱,多亏丙吉帮助,才得以平安长大,后辗转被送到他的外婆史家教养。

其次,被选中当皇帝看中的都是好控制,全靠大臣一力促成。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刘章兄弟诛杀吕氏外戚后,谁当皇帝讨论了一圈。

认为汉文帝刘恒宽容仁厚,母亲薄姬也势单力薄,说白了就是这对母子好控制,不至于再出现吕后的情况,于是迎刘恒回长安。

而汉昭帝没有儿子就驾崩了,只能从旁支选,权臣霍光和张安世,选来选去,长在宫外,没有外族势力,又血统纯正的刘询被他选中,看重的还是他好控制,由此登基称帝。

这其中,他们两人什么都没有做,皇帝的宝座就到了手中。这大概跟汉朝盛行的治国理念无为胜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登基后 ,朝中权力都在大臣手里,皇权受到制衡,为此,两人都韬光养晦,隐忍多年,想一步一步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但是,在集权的过程中,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汉文帝在位时一直受功臣压制,想要削藩,防止诸侯做大,遭到众臣反对,连自己赏识的贾谊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汉宣帝在跟霍家夺权的过程中,一方面重用霍光,霍山等人,让霍家人放心,一边又逐步亲政,扶植新臣,慢慢分走霍氏的权力,最后将霍氏一族全部定罪。

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继续祖宗的无为而治,把汉朝推向了更强盛的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