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纪克福


古代君王常见的自称共有三种,朕,寡人和孤。

其中“朕”在最初只是“我”的意思,平民士大夫,皆可用于自称(屈原在离骚中曾使用过这个称呼),但在秦始皇开创帝制以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创了皇帝这个称呼,不知道为啥,他在同时规定非天子不能自称朕,于是“朕”就变成天子独有了。

“孤”在五代十国,三国时期及战国时期使用者较多,但不难看出这些时候国家都没有完全统一,距离“天子”还差了一些,而这个称呼同样没有限死仅能君王所用,曹操曾说过“设使天下无有孤”,这个时候的曹操刚吃下赤壁大败,并没有加封魏王,仅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使用此称呼也没有不妥。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中国人的谦虚从古至今,即使身居高位,仍不能忘。但这个称呼并没有固定为君主专用,一国太子或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都有用过此称呼,而在唐朝以后几乎没有皇帝会在自称寡人了。


星途史话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

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

“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

要说我国最早的文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

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爱铲史的猫


关于古代君王自称寡人的原因,我曾在一则相声中听到这样的说法:

说是田氏伐齐后,田姓代替姜姓成为了齐国的国君,故事就是发生在齐宣王田辟彊时期。齐宣王娶了一位丑娘娘叫钟无艳,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脾气特别暴躁。后宫有几位不怀好意的妃子,有些想害钟无艳,有些想害齐宣王,结果被钟无艳发现后全部都杀死了。齐宣王不明真相,听到这些妃子被杀的消息后愣了半天,自己嘀咕着:

“都死了,一个都没给我留……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叫寡人!”

当然,这只是相声里的一个包袱,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并不是指自己“孤身一人”,而是指自己是“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既是谦虚,也是规矩。这种自称在春秋战国时期用得比较多,而且都是诸侯王在使用,为什么诸侯王要如此谦虚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各方诸侯虽然雄霸一方,但上面还有顶头上司,那就是天子。

据目前主流的说法,夏商周时期的天子一般称为“余一人”,不过我觉得这个称呼有点怪,很难与天子联系起来。不管怎样称呼,当时的天子就是地位最高之人,也是“德行”最高的人。诸侯王是天子分封的,所以地位必须要在天子之下,德行自然也不能超过天子,于是诸侯们就以“寡人”自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这样既表示出谦虚,也能够体现出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之别”。

古代君王称谓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的诸侯王以寡人自称,如果是一些小国则自称“孤”: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此时自称“孤”也是一种自谦和规矩的体现,因为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管控已经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事情常有发生,那些被侵占后损失城池的诸侯国就成了小国,此时也就不能再与大国相提并论。因此为了区别于大国,这些小国的君主就以“孤”自称,这些称呼体现出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也为皇帝的自称争取到了一个专用字——朕。

秦始皇之前,“朕”是非常普通的自称,一般人也可以称自己是朕。比如大街上俩百姓碰面,其中一位问:“好久不见,上哪去?”另一位答:“朕上街吃臭豆腐去,你要一起吗?”那位忙摆手:“朕吃不得辣,谢谢!”

那时候“朕”字就是这么普通,但是秦国丞相李斯不知为何对这个字情有独钟,他建议秦始皇将这个字收纳为皇帝专用,“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以后谁要敢用这个字就是僭越,那就要杀头了。除了自称以外,李斯还提出废除周朝遗留下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就不再分封诸侯了。

然而秦朝只传到二世就灭亡,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为了拉拢各方势力,再次拾起了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此时寡人和孤的自称又开始在历史上流行起来。只是这时候的孤已经不再是小国君的自称,而是诸侯王的雄称,比如东汉末年的袁术、孙权、刘备和曹操等人皆以孤自称。

结语

寡人的自称从唐朝以后就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带头称朕以后,历代皇帝都采纳了这样的自称,另一方面则是在后来的朝代中,皇权更加集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小,于是“寡人”这种诸侯王专用的称谓也就自然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