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微笑”

微笑是美妙的,诗意的。微笑,令我们自己更美好;微笑,令世界更温馨。

古诗中的“微笑”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是描写“微笑”的。例如:

万事收藏微笑里,十虚俱集一尘中。

——宋·释德洪《次韵集虚堂》

梅容微笑腊,柳意暗藏春。

——宋·释文珦《老人》

无言自吐馨香意,微笑谁知婀娜传。

——明·释今足《奉和静成牡丹》

这些诗中的“微笑”该如何理解呢?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 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此后,"拈花一笑"或"拈花微笑"便成为一佛教典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所以,僧人作诗,其中的"微笑"一定别有深意,不可作简单的微微一笑看待。上面那些诗句中的微笑,是要与"拈花一笑"这一典故相联系,你才能很好地体会诗句的。

古诗中的“微笑”

那么,俗世诗人写微笑是不是就简单呢?也不一定。与"拈花"相联系的"微笑"就不一般,不能小看;与出家人和在家居士相联系的,也多与"拈花一笑"的典故脱不了干系。例如:

击竹有声先了悟,拈花微笑已知音。

—— 宋·李之仪《瑛侍者欲再游方作此勉之》

法王座冷花微笑,秦帝山空草更深。

——明末清初·彭孙贻《破颜和尚将辞精资圣禅林复还山中赋此招之资圣寺为晋右将军戴威舍宅 其一》

古诗中的“微笑”

处士夙缘还种柳,诗人微笑共拈花。

——清·阮元《野云处士种柳万柳堂自作图卷属题》

落花流水皆禅味,微笑忘言亦世情。

——近现代·石维岩《开元寺听虚云上人讲经》

忏除烦恼佛微笑,搴到芳馨露正多。

——近现代·汪石青《游仙吟三十首用栩园韵 其二十》

拈花微笑禅堪学,斫地高歌剑亦鸣。

——近现代·张采庵《酬赉畲见赠原韵》

古诗中的“微笑”

当然,我们平常人的微笑,就是微笑,没有那么复杂。没有必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非要与佛与禅宗与和尚联系起来不可。我们平常人的微笑,也是非常诗意的。例如:

翠盖偶倾如故好,红妆微笑为谁容。

——明·潘希曾《盆荷次韵李宫允二首 其二》

对我每微笑,不言频点头。

——明·魏学洢《大人奉使代藩期逝未返以诗纪怀 其九》

清愁长约略,微笑与迁延。

——明末清初·钱谦益《有美一百韵晦日鸳湖舟中作》

微笑岂因茶泼后,不言常似扇障时。

——清·孙原湘《杂事 其四》

欲报深思难著迹,每窥微笑越周防。

—— 清·孙原湘《自持 其一》

古诗中的“微笑”

虫沙阅世留微笑,曲檗逃名谢故知。

——清末近现代初·陈三立《赠程乐庵工部》

昔贤自负元和脚,微笑争屠巨壑鳞。

——清末近现代初·陈三立《樊山示叠韵论诗二律聊缀所触以报 其二》

文书火急供微笑,帷帐香残歇众喧。

——清末近现代初·陈三立《柬伯纯兼调仲纯》

白板早开迎入胜,黄花微笑引吟秋。

——近现代末当代初·陈翰仙《闻西园菊花盛开,邀同人往看》

轻绽翠华微笑影,高堆红泪可怜颦。

——近现代·张采庵《和罗干卿烛花三首仍用蒋苕生韵 其三》

古诗中的“微笑”

微笑有深意,有诗意,而且有禅意,我们在阅读古诗时,需要多加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