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招致大家的反感?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

通俗一點說,即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而那些和我們想法不一樣的人,無疑都是某些方面的“怪胎”。

虛假同感偏差就是一種典型的缺乏換位思考的心理表現,即我們常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衡量周圍的事物,並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並未想到將自己擺在對方的位置,用對方的視角看待世界,所以才會覺得別人的所作所為無法理解。


為什麼你總是招致大家的反感?


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試圖改變別人,卻事與願違,其原因就在於不會換位思考。無法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自然也就解決不了對方的問題。

中國傳統的思想裡認為女孩就應該做飯,不會做飯就被認為不賢惠,不是一個好老婆、好母親。我是一個非常不喜歡做飯的人。每次和同事聊天的時候,他們聽說我不會做飯,內心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是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不食人間煙火,需要人照顧好吃懶做的大懶蟲。不喜歡做飯是掌握不好火候,控制不好時間,和懶沒有直接的關係。


為什麼你總是招致大家的反感?


他們只知道我不喜歡做飯,不知道的是除了做飯,家裡的一切事情都是我在做。孩子4歲,家裡的玩具、小物件被扔的到處都是,我要一直跟在後面收拾,打掃;傢俱上的灰哪怕已經厚到看不清原來的顏色,先生也從來沒有動過一次手,都是我利用週末的時間收拾;垃圾到處都是,只因為垃圾桶裡面沒有了垃圾袋,我裝好垃圾袋,將所有的垃圾都收集起來,扔掉,然後在換新的垃圾袋,不然下次整個操作還得再來一次;地面上除了經常走動的地方被踩乾淨了,其餘地方全是灰塵,先生還是視而不見;沙發上的衣服就像是清倉大甩賣,換洗的衣服沒有了,才去沙發上找幾件洗洗…。

我若是幾天不在,回去的時候家裡被糟蹋的慘不忍睹。顧不上疲憊就開始收拾,打掃。分分鐘變成女漢子。上班我是一個小主管,掙得不比其讓人少,回家我要包攬除了做飯以外的所有家務。對於那些說我懶得聲音,我自然比較反感。

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缺少了移情這一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感受。


為什麼你總是招致大家的反感?


想要克服這種心理,最重要的是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在這個基礎上與他人平等地進行溝通。個體的經驗不能成為真理,不要想當然地就去做一些事;認識到思維差異的存在,不要自作主張為他人做決策;多與他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要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要樂於接受別人的意見。

真正的換位思考是一個移情的過程,需要你發自內心地體諒別人,並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只有真正地移情,真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