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樑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梁曉聲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之一,祖籍是山東榮成,由於闖關東來到東北紮根。

1949年9月22日,出生在黑龍江哈爾濱市的一個農村家庭。

我出生在一個並無豐厚文化底蘊的普通家庭,成文成系統的家風家訓,是無從談起的。

而就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背景下,梁曉聲竟成為了當代的一位著名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創作出了大量的影響頗為深遠的小說、散文、隨筆以及影視作品,確實是一個寒門出貴子的典範了。

而他於19年7月憑藉作品《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也猶如晚年終得貴子。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一、70歲問鼎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的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這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梁曉聲的獲獎作品《人世間》是一部逾百萬字的三卷本小說,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軌跡為主線,展示了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

此時,年至耄耋的梁曉聲雖然在學術界一直默默耕耘,也碩果累累。但是他的健康狀況卻一直不怎麼如意,剛剛結束完治療回京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微微帶點東北口音的梁曉聲卻表示,得知獲獎之後的他心情竟異常平靜。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這是一部從1972年開始寫起的長篇,由於題材、年代的敏感性,他早已經放下了得獎的想法,正是由於放棄了這些功名利祿的雜念,梁曉聲在《人世間》的寫作中一直秉持著誠實、切實、樸實的心態,對時代的把握也更全面、客觀,堅守了他的寫作初心

作品寫完後,梁曉聲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讓這個作品能出版,誰知,這部誠實的作品竟然打動了中國作家協會、廣大評論者,甚至也得到了不少青年讀者的喜愛。

這讓梁曉聲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部作品的誕生的初衷更是在客觀評價當時的時代的基礎上,為當代年輕人補上對中國當代歷史的認知。

就是這部放棄拿獎的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青睞,對梁曉聲來說,如同晚年得貴子,對於得獎的平靜之餘,他又感到十分喜悅。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二、父親:靠自己的力氣吃飯

梁曉聲為人低調,治學嚴謹,這與他農村家庭出身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他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莊稼漢,但是在梁曉聲眼裡,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從小就教導自己要憑自己的力氣吃飯。

梁曉聲家裡有八口人,全家靠著父親一個人賣力氣吃飯。儘管頂著如此大的生存壓力,梁曉聲的父親卻從來不會唉聲嘆氣,他認為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出息。

梁曉聲家裡雖然拮据,但是他的父親卻從來不會讓妻兒餓肚子,甚至鼓勵他們多吃、能吃。

街坊鄰居評價老梁家的孩子就像狼崽子似的的時候,他的父親感到非常自豪,他認為這是自己勤勞能幹有本事的體現。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後來梁曉聲為了爭取上大學的名額,向自己的父親寫信要200元,他的父親也是二話不說就給梁曉聲匯來了。

儘管這200元沒有用上,但是這件事讓梁曉聲明白,父親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僅僅是要讓自己的家人過上不愁吃穿的日子,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追求理想的時候,不依靠他人,向他人低頭求施捨,做一個有尊嚴的人

如今的梁曉聲的父親雖然已經去世多年,但是父親對梁曉聲的影響是從骨子裡的,梁曉聲一生身體力行著父親為人處世的準則,不依靠他人,用自己的努力踏踏實實地換取勞動的果實,才是真正的幸福、喜悅。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三、不識字的母親是我的文學導師

梁曉聲的母親也是文盲,也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一個小人物,在人才輩出的滔滔歷史長河中,就像是一粒沙一般,然而,母親對梁曉聲而言,卻是他的文學導師。

梁曉聲的母親和他的父親不一樣,雖然都是文盲,但是梁曉聲的母親是崇尚文化的文盲,而他的父親則是崇尚力氣的文盲。

因此兩個人的教育觀念也截然不同,一個希望他將來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為社會效力,另一個則是期望他將來都能靠力氣吃飯。

幸運的是,梁曉聲的父親的靠自己、靠力氣吃飯的教育理念是在梁曉聲的童年紮下了根,但是他的父親並沒有在梁曉聲的成長過程中陪伴太久。

在梁曉聲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開哈爾濱去建設大西北去了,每隔兩三年,一家人才有機會團圓一次。因此,梁曉聲接受的都是母親文化至上的教育

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是她在外祖父那裡知道許多書中的人物故事,並且聽過一些舊戲,經常把這些故事講給梁曉聲聽。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梁曉聲的母親是個善良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就常被悲劇所打動,因此母親十分願意、尤其善於講述悲劇故事:《秦香蓮》、《風波亭》、《趙氏孤兒》等等,甚至講到情深處,竟邊講邊落淚。

這對梁曉聲後來的文學創作風格的影響是很大的,後來梁曉聲在自己的作品裡不能自已的在字裡行間流溢著濃重的悲劇感情色彩,這是與母親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講述了太多的悲劇故事所分不開的。

後來梁曉聲長大了,求知慾越來越強,不但對課上讀的書如飢似渴,更對同學們之間流傳的各種課外書也十分感興趣。有一次,梁曉聲羨慕同學的一本《紅旗譜》,可惜自己讀了上篇,借不到下篇了,只好鼓足勇氣向母親要錢買書。

然而,當梁曉聲鼓足勇氣到母親工作的車間裡要錢的時候,先被車間裡的工作環境的惡劣驚訝到了,母親蜷縮在角落的縫紉機旁,像一個落滿塵埃的雕塑,一雙粗糙的手卻在不停地工作。

梁曉聲的母親二話不說就把買書的錢給了他,梁曉聲的心裡五味雜陳,這樣一個出身在底層的農村婦女哪裡曾捨得給自己過上一天的好日子呢?一分一釐都是塞給了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兒啊。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梁曉聲曾說,父母是最樸素的人文,他在教書的時候就要求自己的學生少些一點兒女情長,少談一點流行時尚,多多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瞭解,怎麼能指望你們去了解世人,心懷天下。

人世間一大悲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幸運的是在梁曉聲終於生活獨立了的時候,他的父母仍然健在。

在他在北京讀完大學,安頓下來住處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父母接了過去。然而,他的父親即使是在自己的親兒子的家裡,仍然事事為他考慮,髒活累活搶著做,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

梁曉聲心酸之餘,也明白這是父親的處世之道,他不阻攔自己的父親做雜活兒,因為讓他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來獲得尊敬,也是他的個人處事原則。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而正是由於梁曉聲那次向母親要錢買書的經歷,梁曉聲在參加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母親買來了所有款式的罐頭和點心。母親看後,淚流滿面,把這些罐頭擦了一遍又一遍,擦得亮亮的,整整齊齊的擺在桌子上。

而有的人就恰恰是在自己有能力供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沒有辦法消受了。

季羨林曾經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我後悔到北京到清華學習,如果不是這樣,我的母親也不會那麼辛苦的培養我讀書。我的母親生病的時候,都沒有告訴我,等我回到家時母親已經去世,我當時就恨不得一頭撞在母親的棺木上,隨她一起去……

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但是如果父母的這些艱苦磨難出來的血淚培養成一個國家棟梁、文學泰斗,筆者認為他們的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會含笑而眠吧。

作家梁曉聲:父母皆是文盲,卻教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他

人生本就如此多的巧合,如此多的無奈和遺憾,我們難以求得一生無憾,能做的也許只是在當下,如果父母健在的時候,那麼就少一些粗言粗語,多一點傾聽陪伴。

如果無奈還未反哺就與父母陰陽兩隔,那也不如帶著他們的願望和期待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梁曉聲是幸運的,他的父母雖然不過是時代中的往來的白丁,但是他們在幼年梁曉聲的心裡種下了崇尚正直、崇尚文明的種子,這樣的一顆種子在梁曉聲的心底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指引著他一生踏踏實實做一個求學問、求事實、不問名利的一個偉大的文學家。

梁曉聲也秉承著他的父母留下的不成文的“家訓”,嚴謹治學,把正直的、科學的價值觀通過文學、通過寫作之手傳遞給生活在最新一代的年輕人,甚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而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一事,更像是在梁曉聲心底裡生根發芽的這棵樹,汲取了足夠的空氣、水和陽光,自然而然地結出的一顆勞動果實。

因此,來梁曉聲的眼裡看來,這是平靜而安詳的,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同時,這顆果實在照亮來時的路的同時,又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