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放到北市场,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把他放到北市场,因为那里是地狱。”——作家马秋芬

北市场古称“十间房”,

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一样,

北市场因庙而兴,形成于张作霖时期,

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传统十大闹市区之一

也是沈阳民间戏曲的繁兴之地。

各式各样的人聚集在北市场巴掌大的地界,

演绎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繁华缘起数百年寺庙

今天的北市场有一座大得有些夸张的石牌坊,牌坊下有一座白骆驼的雕像,背上驮着一尊金佛。这些都曾是老北市场的标志物,而那座金佛更是为北市场的诞生灌注了灵魂。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实胜寺门前的白骆驼驮金佛雕像

话说,北市场地区一直流传着

一个关于白骆驼坟的传奇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滴:皇太极称帝后,降服了察哈尔林丹汗的蒙古势力。清军在胜利后掠到了一尊重达千两的金佛,由一只白骆驼驮着凯旋回到盛京。就在离京城三里外的西郊,白骆驼卧地不起,不久死去。皇太极深感神灵的眷顾,下令在白骆驼卧倒之处兴建一座喇嘛寺,在寺旁为白骆驼修了一座坟。

既为故事,必与史实有出入。

但这座喇嘛寺的兴建与金佛有缘是无疑的。

这座占地七千多平方米的寺院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

是沈阳现存最大的喇嘛寺,也是东北唯一一座皇家寺院。

寺中喇嘛属藏传佛教黄教派,殿宇屋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

与盛京宫殿规制一致。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莲花净土实胜寺

除了实胜寺、还有锡伯族家庙的太平寺、关帝庙。

也正因此,因庙而生的各种商业形态也在附近,

逐步形成,商贾云集,场面蔚为大观,

形成以皇寺为中心的庙会集市。

这也是最早沈阳北市场的商贸聚集的基础。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实胜寺跳跶场面

“十间房”附近的北市场

北市场作为闻名于世的买卖街,

正式登场是在清末风雨飘摇的年代。

当时根据与美、日两国签署的通商条约,

盛京城小西关外辟出十平方公里土地用作“自由贸易区”,

当时官方叫法为“商埠地”,后来被定名为“北正界”,

因此,十间房大街(今市府大路北市场段)

以北的商埠地北正界区域,

就是被誉为关东第一市的北市场的旧址了。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1920年代北市场和西塔地区地图

北市场地区原名叫做“十间房”

为啥要叫这名?

因为,当时这里除了原有的实胜寺、太平寺又相继修建了兴庆寺、保灵寺、关帝庙,修建寺庙的木瓦匠艺人在此区域东南角建了十间低矮的平房,“十间房”一名逐被叫开。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地把名字就定了!

如今北市场地处沈阳市和平区北部,

东至北三经街,南至市府大路,

西至南京北京,北至哈尔滨路,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北市场今昔规划对比图

上面这张图,有两个阴影区域,左侧阴影区域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北市场主体所在地,右侧阴影区域则是现今沈阳市政府规划的北市场历史原貌重建区域。

张作霖整体规划“北市场”

说起北市场,还得说起同一个人那就是——张作霖,

1921年,张作霖为开通地面、繁荣城市,

在人称“十间房”这块荒地上,

圈定3.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给出政策。

允许平坟辟地,开商场,建戏院,设酒楼,办浴池……

说书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卖切糕、火烧等民间食品的……

成了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齐名的闹市,

并正式启用新地名——北市场。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奉天北市场业态分布示意图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当时在这一区域,

奉天剧场、保安电影院、云阁电影院、

大观茶园、中央大戏院、共益大舞台等娱乐场所星罗棋布;

登瀛泉浴池、普云楼饭店、中原百货、

三合盛包子、北市跤场等不同业态应有尽有;

实胜寺、太平寺、兴庆寺等寺庙亦分布其中。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日本画家吉田博绘制的北市场老牌坊

昔日在北市场集中了清代的、民国的、

宗教的、少数民族的众多历史痕迹

集中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文景观,

这不仅在沈阳市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铁轨围出的杂巴地

权势人物的号令可以说是北市场兴起的首要因素,

而另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便利的交通及其引来的人潮。

商埠地北正界这块地方:

西有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

北有中国人经营的京奉铁路,

东面是小西边门外京奉线的终点站,

南面是中日共同经营的链接奉天驿和古城里的马拉铁道,

这片区域被各种来路的轨道团团围裹。

1927年,张作霖更是把辽宁总站选址在北市场的北头,

让这块商圈紧追满铁附属地奉天驿前的繁华气象。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1930年代北市场杂巴地

火车和有轨车带来的是四方客商的洪流,

在这股洪流中裹挟着财富与能人,

也夹杂着落魄者和冒险家,

北市场在这种熙来攘往中上演缤纷的世态炎凉。

沈阳人老话里管这种地方叫“杂巴地”,

这场子最早是在盛京城根下,随着北市场的兴起,

杂巴地的大号就名至实归了。

北市场的记忆

“一根文明棍提着、两撇洋胡抿着、三炮台烟抽着、四季衣服换着、五族共和语说着、六亲不认的眼镜带着、七天放假歇着、八圈麻将打着、九门平康逛着、实在没钱憋着。”

从这首当时北市场广为流传的歌谣

便可知道北市场游客的情景了

北市场:老沈阳的风俗画卷

▲北市场新建的巨大石牌坊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到30年代,

北市场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拥有各种娱乐场所150余家,饭店120余家,

以及6家影剧院和一批当铺、烟馆、摔跤场等,

形成了具有浓郁文化传统特色的繁华娱乐区,

成为了东北民俗文化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