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慶年間神木出了兩位武狀元

清代嘉慶年間神木出了兩位武狀元

狀元鎖牌

陝北神木位於黃河岸邊,秦漢時期原始森林覆蓋,後來成為西北少數民族來往、紛爭、雜居和融合的前沿,是邊防要塞、軍事重鎮,秦長城、明長城縱貫南北。深山密林的自然條件、金戈鐵馬的戰爭環境,礪煉出強勁的武風,歷代相傳,將星璀璨,彪炳史冊。清代嘉慶22年(1817)至24年(1819)年間,出現了武鳳來、秦鍾英兩位武狀元。

清代總共武狀元109名。其中,陝西被明確記載的為3名,而神木竟佔到2名,一時轟動朝野,“神木弓馬甲天下”風傳各地,河南等地的一些武林高手也慕名前來結拜知音。

1、秦鍾英:機遇非常幸運

清代嘉慶年間神木出了兩位武狀元

秦鍾英畫像

秦鍾英,又名秦天榮,嘉慶十八年(1813年)武舉人,嘉慶24年(1819年)20多歲時,考取了一甲二名武進士。嘉慶皇帝在太和殿召見參加殿試的武舉,宣佈本科等第的進士名狀,因一甲一名武進士徐開業未到,龍顏大怒,當即下旨將秦鍾英進位補缺,成為頭名武狀元,授予頭等侍衛。後來,他歷任廣西提標前營遊擊、山西老營堡參將、撫標中軍參將、直隸河屯協副將、貴州安義鎮總兵等職。1848年,他協助林則徐在雲南剿匪立功,官至貴州提督,與林交往密切。1850年,湖南李元發群匪竄入貴州滋擾,他督師攔擊,英勇奮戰,擒獲匪首,肅清邊界,凱旋迴營,聞名朝野。

秦鍾英步入仕途後,先後得得到山西巡撫申啟賢、直隸總督訥爾經額、雲貴總督林則徐的知遇提拔,也引起執管兵部事務曾國藩的重視,官運亨通,春風得意。

1851年,秦鍾英去世,時年60歲左右。咸豐皇帝降旨表示沉痛悼念的心情,褒揚他恪守盡職的忠誠;曾國藩奏請賜予諡號,予以格外關照,但被咸豐以“依例”為由婉拒。秦鍾英葬回神木縣城孟家溝故里。

“提督軍門府,狀元及第家”,這是民國初年秦桃則每逢春節在自家門上貼的一副對聯。原來,他正是武狀元秦鍾英的嫡孫,雖家境貧寒,但卻念念不忘祖父的榮耀,深感自豪。

2、武鳳來:傳奇色彩濃重

清代嘉慶年間神木出了兩位武狀元

武鳳來

從前,神木永興堡(今永興村)十多戶人家,半農半牧。在一棵根深葉茂、鬱鬱蔥蔥的松樹下,住著武姓兄弟兩家。長兄妻子臨產的前一天晚上,夢見突然開花的松樹上,先後飛來兩隻鳳凰棲息。武家人聽了格外高興,認為是吉祥的預兆。長兄的兒子生下後,特地起名鳳來。

武鳳來兩歲時,不幸父母雙亡,嬸母趙氏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毫不猶豫地帶回家中,好像親生的一樣撫養。但孩子十歲時,趙氏因病去世。後來,叔父娶妻劉氏。劉氏勤勞簡樸,忠厚善良,是操持家務的好手,種地、養豬、養羊,還養了一匹小馬駒,生活比較殷實。十七、八歲時,武鳳來出落得身強力壯、腰圓膀寬,在務農之餘,還非常愛好騎馬射箭、舞刀弄槍。

一天,武鳳來閒轉到附近的老爺廟,發現裡面陳列著一把約七、八十斤重的大刀。他仔細端詳,反覆掂量,愛不釋手,但總覺得太重,只掄了十來個回合,便氣喘腰困、汗流浹背,再也撐不下去了。但他心想:沒有平時的苦練,哪有武藝的高強?!從此,只有有空,他就來到此地,堅持練習步功、刀法。四、五年後,十八般武藝基本上精通,居然以單手舉起碾石,聞名遐邇。不久,他考取了舉人,再也沒人敢小瞧了。

嘉慶22年(1817),朝廷舉辦二年一度的京考殿試,村裡不少人認為他具備了應試資格,苦口婆心地勸道:

“你練成了一身好武藝,給咱去考上個狀元回來吧,讓我們也都沾沾光!”

劉嬸對他尤其寄予厚望,連夜做了一雙新鞋送來了:“穿上去考狀元吧!”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武鳳來騎馬持刀,赴京趕考。科考之日,京城校場,人山人海,來自全國的46名習武舉子英姿勃勃,躍躍欲試。龍椅上正襟危坐嘉慶皇帝,威嚴地打量著各地舉子,希望精選出一個合格的狀元,順利完成選拔英才的心願。

主考大臣看見嘉慶態度嚴肅,便以關切的口吻問道:

“馬上就要開考了,皇上為何心事重重”?

嘉慶說:“昨晚夢見兩隻鳳凰落在大樹上,不知何意?”

主考大臣說:“鳳來大樹,可能是這次狀元人選的先兆”!

科舉開考後,各路舉子盡心竭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嘉慶的注意力卻集中在武鳳來和一位河南舉子的身上。兩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力大武精,刀法純熟,百十個回合後的大刀,竟然被他們撼地三尺,然後又從容拔出,臉不紅,心不跳。相比之下,武鳳來的武功尤為突出,嘉慶驚喜交加。而且,名字又吻合了夢境,武鳳來果然中了頭名狀元。

消息傳來,永興堡全村沸騰了:縣太爺急急忙忙帶領各路文武官員親臨祝賀,大擺筵席,載歌載舞,唱大戲三天。省親結束,嘉慶授予武鳳來頭等侍衛,擔任山西老營堡參將。他精忠報國,建功立業,被授予頭等侍衛加一級,在內蒙古達拉特旗鹽店宣兔圪卜東劃給官地,人稱“狀元圪卜”;為了表彰栽培武鳳來的趙氏和劉氏,褒揚恩德,嘉慶24年(1819)正月初一,嘉慶冊封趙氏和劉氏為夫人(冊封原件現存)。

武鳳來去世後埋葬在家鄉。他的後人珍藏著原來的狀元印、頂戴盔甲,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時期,在兵荒馬亂中被軍人搶去,成為他們永遠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