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貨幣政策例會有什麼新動向?

三季度貨幣政策例會有什麼新動向?

9月25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三季度例會。從會議精神來看,貨幣政策重心已經從穩增長轉向了調結構和防風險。


1. 形勢判斷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相比於二季度的判斷更為樂觀。由於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為經濟恢復創造了良好環境,在各項政策接連發力之後,經濟已處於良性復甦區間。


在不久前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總理也認為,“經過努力,中國經濟發展可以實現年度主要預期目標,全年經濟有望實現正增長”。


不過,由於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特別是歐洲已經出現二次反彈,秋冬季節到來之後我國的疫情防控壓力也會上升,因此,會議指出,“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要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完善跨週期設計和調節,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2. 政策基調


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與二季度相比,新增了“精準導向”,這是7·30政治局會議的表述。與之相應,政治局會議對財政政策的表述是“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即政策不再加碼,而是要“確保落地見效”。


所以,此次會議刪去了“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與可持續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總量政策適度,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全力支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等表述,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力度不會繼續加大。


事實上,貨幣政策自4月以來已經出現邊際收緊特徵,疫情期間的刺激政策逐漸退出,央行加大了流動性回收力度,DR007利率、同業存單利率、國債收益率等都已經V型反彈至疫情前水平,LPR已經連續5個月紋絲不動,期間債券市場連續下挫,市場套利空間已經消失,從中可以看出央行“維持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決心和定力。


但央行一直承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所以近期加大了OMO淨投放和MLF操作規模,市場利率有所回落,但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導向轉變,而是為了對沖季末考核、雙節取現、地方債發行等擾動因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9月2日國常會對貨幣政策的表述已經調整為“下一步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所以四季度例會很可能去掉“更加”二字。由於經濟繼續復甦,而國債、地方債發行高峰已過,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繼續寬鬆的必要性不強,預計央行會繼續保持定力,通過OMO或MLF來釋放流動性,下調政策利率和動用存準率的可能性都不大。


3. 政策重點


在政策保持定力的同時,會議提出“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對結構調節做了重點表述,主要體現為“兩個確保、一個切實”。


一方面,要“繼續用好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落實好兩項直達實體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切實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放比例”;另一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補短板、鍛長板,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


可以預期,監管部門將會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加大對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4. 其他熱點


會議對當前市場的一些熱點問題也有回應。


一是LPR改革問題。會議指出,“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順利完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貨幣傳導效率增強,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下一步要“著力打通貨幣傳導的多種堵點,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綜合施策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對於下一階段的改革方向,央行在8月25日的吹風會上曾表示,“進一步優化LPR傳導機制,督促金融機構更好地將LPR內嵌入貸款FTP,就是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曲線中,增強貸款內外部定價與LPR的聯動性”。此次例會要求“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意味著LPR直接調降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通過改革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二是人民幣匯率問題。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出現大幅上漲,接連升破關口,但央行並不意外,認為“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雙向浮動彈性提升,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功能”。


或許在央行看來,當前的上漲很難長期持續下去,因為市場並沒有形成持續升值的一致預期,而且美元並不會長期走弱,因此,不必對此過度反應,也無需出手干預,未來的目標,仍然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