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有什么新动向?

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有什么新动向?

9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三季度例会。从会议精神来看,货币政策重心已经从稳增长转向了调结构和防风险。


1. 形势判断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稳步恢复”,相比于二季度的判断更为乐观。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在各项政策接连发力之后,经济已处于良性复苏区间。


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总理也认为,“经过努力,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全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


不过,由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特别是欧洲已经出现二次反弹,秋冬季节到来之后我国的疫情防控压力也会上升,因此,会议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政策基调


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与二季度相比,新增了“精准导向”,这是7·30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与之相应,政治局会议对财政政策的表述是“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即政策不再加码,而是要“确保落地见效”。


所以,此次会议删去了“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等表述,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力度不会继续加大。


事实上,货币政策自4月以来已经出现边际收紧特征,疫情期间的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央行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DR007利率、同业存单利率、国债收益率等都已经V型反弹至疫情前水平,LPR已经连续5个月纹丝不动,期间债券市场连续下挫,市场套利空间已经消失,从中可以看出央行“维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决心和定力。


但央行一直承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所以近期加大了OMO净投放和MLF操作规模,市场利率有所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导向转变,而是为了对冲季末考核、双节取现、地方债发行等扰动因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9月2日国常会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已经调整为“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所以四季度例会很可能去掉“更加”二字。由于经济继续复苏,而国债、地方债发行高峰已过,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必要性不强,预计央行会继续保持定力,通过OMO或MLF来释放流动性,下调政策利率和动用存准率的可能性都不大。


3. 政策重点


在政策保持定力的同时,会议提出“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对结构调节做了重点表述,主要体现为“两个确保、一个切实”。


一方面,要“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可以预期,监管部门将会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4. 其他热点


会议对当前市场的一些热点问题也有回应。


一是LPR改革问题。会议指出,“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下一步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对于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央行在8月25日的吹风会上曾表示,“进一步优化LPR传导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就是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此次例会要求“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意味着LPR直接调降的可能性不大,更可能通过改革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二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大幅上涨,接连升破关口,但央行并不意外,认为“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或许在央行看来,当前的上涨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为市场并没有形成持续升值的一致预期,而且美元并不会长期走弱,因此,不必对此过度反应,也无需出手干预,未来的目标,仍然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