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讲讲如何管教学前期的孩子。学前期的孩子要学着离开母亲,在首度反抗期里母亲仍然是孩子世界的核心,所以不宜于送他上托儿所。最好是孩子满了3岁以后,才让他每天离开母亲一个早上,和其他孩子在老师照顾下一块玩耍。孩子3岁大的时候渴望游玩的同伴,希望脱离母亲,变得较为独立。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而要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最容易的途径是送他到一家良好的托儿所去,如果幼稚园收三岁的小毯,当然也很好。即使他想要脱离母亲,打进同辈团体,孩子仍然矛盾的有离开母亲保护和悉心照顾的苦恼,不过这种"离母焦虑"也难怪,因为母亲毕竟在过去3年中,和他有牢不可分的亲密关系啊!有些孩子的"离母焦虑"比较强烈。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如果我们能深入孩子内心,洞察他的感觉,就可了解孩子头一天上托儿所的心情。他在心底独语着:"妈妈带我到这个地方来,她说我会喜欢这里,可是我还不敢说。妈妈说那边那个女的就是我老师,她象谁呢?她会对我好、照顾我吗?那些小孩是什么人啊?我一辈子都没看见过这么多小钱一块在一个房子里,他们会不会喜欢我?跟他们玩好不好?他们会打我吗?我真怕;我根本不知道我是不是会喜欢这里,妈妈,不要走,别把我丢在这里,我好怕,我快要哭!"他真的会哭出来。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如果9月开学时到托儿所去,会发现许多哭泣的孩子在老师膝上受着安慰所有的3岁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上述那些被我用文字具体表达出来的感觉。一个内心扎实无惧而且心理健康的孩子可能只是觉得有点飘浮不定,然后他会让自己打,、其他孩子的团体中,展开活动。不过即使这孩子没有哭泣或大吵大闹,而且还能开始参加团体活动,心底仍然矛盾的不愿母亲离他而去,他心里的独白是:"我在这儿玩得很高兴。可是,我好想你啊!妈妈!我一个人在这儿好怪喔,妈妈,你说你待会儿一定会回来的,是真的吗?我想我要打电话给你,问个清楚。"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有些托儿所为了这个目的预备了玩具电话,这时孩子真会拿起玩具话筒,说:"喂,妈妈?我在这儿,我在跟那些小孩玩,我喜欢,你会马上来接我吗?好,妈妈,待会见!"孩子也许会把和母亲分开的感觉用一种"身体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表现某些生理症状,早上正当出门上学的时候,他也许突然腿痛,胃不舒服,或者头昏。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另一种情形是孩子对离开母亲的反应延缓到上了一阵托儿所以后。上了学的头一个星期,也许一切顺利,孩子每天勇往直前地离家上学,显然毫不在乎,其实我们该知道,他正把焦虑的感觉藏在心底一个有盖的罐子里。两三个星期之后,他的焦虑终于藏不胜藏了,孩子这时告诉母亲他是多么怕去学校,母亲必定困惑的想:"为什么呢?他本来根本不怕的啊!"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其实他本来就怕,不过由于他压抑了真正的感觉,而使母亲不明真相。最后他不能再压抑了,这种焦虑感就向外沁流出来。离开母亲,和小朋友们一块学习、游戏,等于孩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果无法送他上学,应该让他和邻近孩子相处,借以帮助他完成这个发展任务,这不是很快就容易办到的,其困难和孩子上托儿所一样,尤其是对一个羞涩的孩子而言。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另外,学前期的孩子需要学着和其他孩子相处。同辈团体和家庭完全不同,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男伐在托儿所里,他想要另个孩子手上正在玩的小汽车,他用家里的方式要求:"给我那个汽车!"可是另一个孩子回答道:"我在玩呀!"他又说:"给我嘛!"另一个孩子仍然说不,他就用对付妈妈的法子:"我不舒服了啦一给我嘛!"另一个孩子还是没有反应,你定能想见这个孩子脑袋思潮澎湃:这个法子对妈妈一试就灵,怎么这个家伙不理我呢?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孩子就是如此时悲时喜、既难过又随遇而安的,学到了同装团体是个适用另一组规则的新世界。在孩子最早的团体经验中,他面对着自己内心的坚强与软弱,赢得了一些接纳,也因一些不如意而准过伤心,并且学会了待人接物。在同辈世界中,孩子必须学习社会化的技巧:他必须学着与人分享,轮流时耐心等待,向别的孩子客气的要求某样东西,以及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孩子还要学着挺身争攻自己的权利,用言语表达感觉,不要一来就亮拳头,勇于加入团体活动,并且在和其他孩子的关系中建立信心。没有一个孩子是生来就有这些基本的社会技巧和情绪技巧的,一定得在童年的早期就学会,才得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有效地运用。学前期正是这项学习的契机。托儿所、幼稚园是理想的学习园地,因为训练有素的老师在一旁辅导,和邻童一块游玩则易流于误打误撞、试试看、错了再说,比方一个羞涩的孩子就没有人帮助他建立自信,打入团体,从羞涩畏怯中自拔而出。

在幼儿园门口,宝宝舍不得妈妈怎么办?

最后,父母在教导学前期孩子控制冲动时可能犯几个错误。一种是对孩子完全放任,造成6岁孩子还一如两岁孩子毫无自制力,不能控制违反社会规范的冲动。另外一种错误则相反,大多数父母容易陷入这种错误中,逼迫孩子迅的学习自制,给孩子过度的压力,因此我们若能了解学前期各个年龄中孩子的特性,就可作合理的要求,而免于犯这些错误。许多表面上看来和这项教导无关的问题其实都导源于此,如饮食问题、懒惰萎靡、咬指甲、恐惧、做恶梦等等,都可能是父母给孩子太大压力而引起的,为人父母者能不谨慎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