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短短15年就崩潰了,為什麼?

秦帝國偏向於法家,法家專制殘暴,過於強硬的管理方式,儘管在國家用兵打仗的時代有效,但你要保持社會長治久安,卻行不通。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呂不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呂不韋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於是他在《呂氏春秋裡》把中原先秦諸子百家的各路文化,綜合成一個文化系統,介紹給秦國,希望由此改變秦國的風氣,這就是雜家。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雜家討論了哪些問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反對家天下之權集於一身。法家主張集權,主張君主一人專制,雖然很有效率,但是,他也極端脆弱,如果碰到昏君就立即崩潰。

一旦一個人,處在一種高權力的封閉之下,他特別容易出錯,因此集權的高效率,根本抵不住極權犯錯的可能。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一直是專制制度,因此,對中國用詞叫“積貧積弱”,治國日久,應該國家越來越強盛,結果積的是什麼?越積累越貧、越積累越弱。

極權政治,是一個非常危險,非常脆弱,非常缺乏穩定性的政治管理模型。

呂不韋其實非常瞭解:極權者很容易犯錯誤。有人認為極權就是高效率,集舉國之力做一件事確實有這個效率。但集權體制下,一旦犯錯就是毀滅性的,而且犯錯的概率遠大於高效率的概念。人類歷史反覆證明這一點,這就是幾千年集權史,帶來的是積貧積弱的結果的原因。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當年的呂不韋沒有幾千年積貧積弱的經驗,但是他在秦國做了10年宰相,非常清楚秦國的這種專制“法家體制”,僅用這一脈文化,不能保證社會長治久安,因此他主張:反對家天下,反對極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在《去私篇》中講“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也就是要用權限來管理國家,要用統治者的內在集體智慧來管理國家。

雖然他當時提不出“民主”的概念,但是他反對極度的獨裁和集權。

“民主”&“民本”思想

呂不韋提倡尊重民意,也就是回用孟子的"民本"說。

雖然民本不是民主,但在專制體制下,對民本加以關注,也就是對民生加以關注,是極權者或者統治者,能夠穩坐天下的基礎。

缺乏民本思想,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出現"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畏懼。法家對這些方面是缺乏視野。

“本”在古代漢語中是根基的意思,民本思想就是注重國家根基的思想。愛護百姓、注重農耕就等於維護國之根本。古代統治者總是以“愛民如子”作為維護封建政權的準則。

“民主思想”和“民本思想”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卻有著天壤之別。民主,是在法理上反對封建等級制度,講求人人平等,否定“君權神授”,強調“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愛護”的身份,人民參與國家治理。

呂不韋提倡尊重民意,他在務本篇中講"宗廟之本在於民",接著講,“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這跟孟子的說法非常像,然後他贊成“修齊治平”的聖人政治,就是把儒家學說介紹到秦國來。

無論法家、儒家都非長久之計

大家想想,秦國統一天下的強盛程度,當時是何等的威武,結果僅僅15年亡國。都是因為過於依賴法家的集權統治思想。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西漢早年賈誼寫《過秦論》,討論秦朝的施政,檢討秦朝政策的過錯。由於漢朝吸收了秦朝只用法家之學統治天下的這個錯誤,檢討了這個問題,先是採用道家思想,最終立儒教為國教。而且,也不是一股腦採用儒家。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兩漢實際上接受了呂不韋的思想,把法家,陰陽五行,道家,儒家都融合在其中,做成了一個實際上以儒家為綱領的雜學體系

。結果漢朝在中國竟歷時400年(兩漢加起來),它說明什麼?

諸子百家之學的匯合,人類文化不能偏廢,不存在“永遠正確”的學說:匯合之學,多元文化,接受不同的聲音,才是實務操作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