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並不只是“頸痛”、“手麻”,這7種不同類型請對號入座

近年來,頸椎病發病率較高,一般認為此病在中老年更為常見,其患病率大致在3.8%~17.6%之間,並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究其原因,離不開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養成了低頭工作、久坐、熬夜、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長期保持一種姿勢的不良習慣。


頸椎病並不只是“頸痛”、“手麻”,這7種不同類型請對號入座

這種不良的體位及姿勢會導致頸部肌肉僵硬、痠痛,加重頸椎負擔,嚴重者可引發頭暈、噁心、雙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狀,進而引發頸椎病的發生。

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間盤萎縮退化, 頸項韌帶鈣化等改變, 刺激或壓迫頸部解剖結構, 如神經、血管、脊髓等而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綜合徵。根據病變刺激或壓迫的解剖部位不同,頸椎病的表現也大不相同。

千萬不能認為只有頸痛、手麻才是頸椎病。

根據頸椎病發病機理不同,可以分為七種類型:

  • 頸型

頸部酸脹、疼痛、僵硬,或伴有肩部不適,常常在早晨起床、勞累、受涼時加重,經熱敷、按摩後好轉,而且經常落枕,是最輕的一型,及時治療可獲得滿意的效果。

此類型頸椎病多發於青少年,主要由於長期伏案學習工作、頸部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一動不動,使頸部肌肉勞損導致。


頸椎病並不只是“頸痛”、“手麻”,這7種不同類型請對號入座

  • 神經根型

此類型是臨床最多見的一種,主要由於頸部病變壓迫頸部神經導致。

表現為頸、肩、上臂、前臂、手指疼痛、麻木。

疼痛劇烈,呈放射性,嚴重者可引起背部酸、脹、疼痛及背不適,上肢肌肉無力。


  • 椎動脈型

此類型致病原因主要是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 壓迫椎動脈, 造成腦供血不足。

表現為頭暈眼花、頭昏、整日昏昏欲睡、或有耳鳴、耳聾、聽力下降,視力減退,記憶力下降等症狀。

扭轉頸部時(比如過馬路時)頭暈症狀加重,甚至突然跌倒,不省人事。


頸椎病並不只是“頸痛”、“手麻”,這7種不同類型請對號入座

  • 脊髓型

由於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使得肢體的神經功能發揮失常,此類型頸椎病多發於中年患者,常有慢性頸椎病史。表現為走路搖搖擺擺,形同醉漢,容易跌倒,手足笨拙,下肢發緊,甚至出現大小便困難,下肢癱瘓,是頸椎病的特別嚴重的一種類型。

  • 交感神經型

表現為頭痛、頭暈、或偏頭痛、枕後頭痛、易怒、心慌、心胸痛、血壓升高、四肢發涼、多汗或少汗;或有耳鳴、咽部有異物感。

  • 食管受壓型

少數頸椎病患者椎體前方有較大而尖銳的骨贅增生,從而壓迫食管引起吞嚥不適。

  • 混合型

同時存在兩種致病因素的頸椎病類型,症狀不一,需專業醫師診斷。


頸椎病並不只是“頸痛”、“手麻”,這7種不同類型請對號入座

如何判斷自己得了頸椎病呢?

如果出現了上述某種類型描述的症狀,應該去醫院專業的科室,讓專業醫師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即可初步診斷,再結合X線片、CT、MRI、神經肌電圖、血管B超等等輔助檢查幫助確診,分型和定位。

千萬不要盲目自己斷定,然後隨便買點藥或去按摩店按摩之類的,因為脊髓型頸椎病是不能按摩的,可能會引起病情的加重。


頸椎病並不只是“頸痛”、“手麻”,這7種不同類型請對號入座

並非只有“頸痛”、“手麻”才是頸椎病,根據上述不同類型的不同症狀,一旦發現,及時確診,早治療才能早康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