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說起文化傳承,傳承的可以是技藝,是審美,更多的可能還是一種精神境界。古人的言行事蹟,文章詩賦裡所呈現的對理想社會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探索, 獨特個性的張揚,脫俗志趣的揮灑,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一代又一代地積澱,一代又一代地發揮。

譬如顏回的“簞食瓢飲”之樂影響著陶潛,陶潛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影響著李白和蘇軾,李白的飄逸和蘇軾的豁達又影響著無數的後來者。承繼中有變化,又推陳出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不斷在拓展邊界,不斷在呈現新美的景觀,共同組成了文化長河中各具特色的風景。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現代詩人卞之琳有一首著名的《斷章》,為大眾所熟知,這首詩是這樣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小詩雖短,卻有著深厚濃郁的韻味。站在橋上的人在看風景,站在樓上看風景的人,把橋上的人也當成風景在看。這很適合用來比喻我們這些站在歷史文化長河岸邊來觀望風景的人,一代又一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人,也被後人當做風景來看,這使我想起了陶潛和他的傾慕者蘇軾,也想起李白和他的傾慕者唐寅。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蘇軾之愛陶潛,不但讚不絕口,當成自己的精神導師,甚至寫了《和陶止酒》、 《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六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 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讓人想起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唐寅愛李白,也曾在詩裡和李白對話,李白寫過一首《把酒問月歌》,唐伯虎也寫過一首《把酒對月歌》,李白舉杯望明月,唐伯虎舉杯望明月也望李白,明月和李白在他的心中,交相輝映。後人望月的時候,會想起李白的詩,也會想起唐寅的詩,詩歌的魅力,也如同皎潔的月光,流淌在人心中,經久不息。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應該說,李白與月亮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詩歌中,有太多的月色。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天真;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愁;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蒼涼;也有“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幽,還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人文關懷……簡直不勝枚舉,就連李白的故去,都被傳說成在採石磯酒醉去捉水中的月亮,今天,介紹的這首《把酒問月歌》,呈現的則是詩人對自然及人生的一種哲思。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先來讀一讀這首《把酒問月歌》。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

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裡。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我們來看,李白舉杯嚮明月提問,問的都是什麼呢?

月亮是什麼時候存在的呢?為什麼高不可攀,卻又與人一直相隨呢?從哪裡升起又從哪裡落下呢?月中的嫦娥有沒有鄰居呀?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詩人面對明月,產生的一系列遐想,遐想又引起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探求: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時候的月亮,來自古代的月亮卻照著今天的人,古今的人都曾望著月亮,卻像流水一樣,一波追逐一波地逝去。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月光亙古常在,人生卻那麼短促,有什麼辦法呢,只有抓緊眼前的歡樂,對酒當歌,把月光和美酒一起飲盡吧。

及時行樂是李白詩歌中慣有的主題,正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意思。這首《把酒問月歌》,有疑問而無糾結,有愁緒又很灑脫,境隨意轉,流暢自如,正體現李白飄逸浪漫的詩風,深有謫仙之意。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這種情懷,這種境界,使千百年後的唐寅為之深深折服,情不自禁,也寫了一首《把酒對月歌》來與李白進行唱和。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把酒對月歌


李白前時原有月,

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

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

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

月與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

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

料應月不嫌我醜。

我也不登天子船,

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

萬樹桃花月滿天。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唐寅這首詩在後四句之前,一直在極力讚美李白,盡顯對李白的傾慕之情,詩歌明白如話,如同脫口而出,也是唐寅詩歌的一貫風格。

詩中讚道:李白之前也有月亮,只有李白的詩歌寫盡了月亮,可惜李白已經仙去了,月亮也不知道圓缺了多少回,今天的人還在吟詠著李白的詩,明月也還像李白看到的一樣皎潔,我也學李白一樣望月,月亮和李白是否能夠知道呢?我和李白一樣能寫詩,能喝酒,雖然比不上李白,月亮也應該不會嫌我醜陋吧?

“料應月不嫌我醜”,是自嘲,同時也是自詡,唐寅自認為無法同詩仙李白相比,但同時也認為,自己也有超凡出眾之處。

詩的結尾四句,則是詩人自況和抒懷,其中有惆悵,但也有安然:我也不能像李白一樣名顯朝堂,醉倒在京城酒家了,可還有這姑蘇城外的茅草屋,還有我的萬樹桃花和滿天清皎的月光!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這首詩也同樣是倜儻不群,抒發了超塵脫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權勢的精神。其豪放飄逸的語氣和風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風格還詠其人,唱和之作古今同調,堪稱絕妙。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唐寅在這首詩中,用“把酒對月”的舉動,處處將自己和李白相聯繫、相對比,用“月”、“詩”、“酒”為詩思的契機,並貫穿全篇。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後句妙在不卑不亢,使人聯想到辛棄疾詩句:“我愛青山多嫵媚,料青山愛我應如是。情與貌,兩相似。”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卞之琳在談到《斷章》的創作時,曾說:

“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

卞之琳談創作感受,重在相對,以《斷章》這首小詩的意境來比喻文化傳承,情感和心靈的共鳴,則重在對照。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看風景的人,也會成為別人的風景;創造了美好意境或精神境界的人,也會成為別人傾慕和效仿的對象。李白望月,唐寅望月也望李白,他懂了月亮的皎潔,也懂了李白藐視權貴,追求自由的心境;我們望向李白也望向唐寅,望向一個又一個歷史長河中閃耀的星辰,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眺望,欣賞,理解,共鳴之中,文化精神得到了延續,始終煥發著活力,生生不息。


  • end


明月流千載,詩酒俱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