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之愁,愁从何来?

大历诗人张继七绝"枫桥夜泊",历来传诵,是唐诗中的名篇。

诗人一夜愁眠,愁的是什么呢?有的说是客旅之愁,有的说是科场失意之愁。

为了对这首诗做更深的了解,我们结合张继同时写的另一首七绝,以及同时代其他诗人有关的诗来加以分析。

安史之乱,结束了大唐帝国的鼎盛年代,唐朝国势一天天走下坡路。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出蜀漂流到

湖南,登岳阳楼望洞庭湖,唱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豋岳阳楼),为国家分裂动荡的形势深深地忧虑,山水壮丽的景象在诗人笔下却表现出国家动乱的形象。曾反映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山水诗,在盛唐诗人的晚暮之作中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到中唐,这变化逐渐成为山水诗的主流。"中唐前期"主要指代宗年号"大历",慨称为大历诗人。

张继就是大历诗人。我们先看一首大历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刘长卿的"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云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宦游孤独的诗人,在这自古江东雄镇的岳阳,望着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却无豪情,反而感到格外苍茫忧伤。整个天空仿佛在汹涌浪涛中动荡,一轮夕阳在湖水当中沉没。遥见风浪中孤零零的归舟,诗人祝愿他们一路平安。这里,孟浩然那种"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消失了。杜甫那样的深深忧虑也变为对无情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失望。"叠浪"二句显然是国家动荡,盛世衰落的形象。

诗人们因失意而徘徊山水,但不能忘情国家和人民,往往借山水以表现动乱和苦难,抒发忧伤和失望。

旅经苏州的张继,同时写了两首七绝。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向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一一闾门即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一枫桥夜泊

由于战争征丁,缺乏劳力,富庶的苏州竟满目荒凉,缺粮断炊。春到江南大地,而人间天堂毫无生气。旅经苏州的诗人为此心情沉重,春夜难眠,觉得国家人民都处在黑暗之中。皓月西沉,乌鸦夜啼,凉气满天,阳春却似寒秋。点点渔火闪照两岸枫树,令人更伤春心。此刻,恰从超脱人世的佛寺传来一阵钟声,特为告诉世人:这是长夜最黑暗的时候。

这里没有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的欣喜,也没有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的热望。失志不遇,忧国忧民的诗人,满怀清醒的愁绪,无望的苦闷。人民的苦难,诗人的失望,这就是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