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開發新脈動】洱源:守護一池清水 構建流域生態系統堡壘

9月26日,“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大理市以北的洱源縣,考察位於洱海源頭的茈碧湖草海溼地。

(攝影:張天磊)

記者瞭解到,波光瀲灩的茈碧湖,因湖內生長茈碧花得名,是洱海最大水源補給湖泊,也是洱源縣城居民飲用水水源地。由於長期以來受到周邊農業及漁業的侵蝕,草海有害生物氾濫,植被單一,養殖汙染較為嚴重。為控制茈碧湖片區5萬多畝農田面源汙染和1萬餘人的村落汙染,構建茈碧湖飲用水源生態防護屏障,實施了草海溼地建設工程。

(攝影:張天磊)

該工程以農業、農村面源低汙染水處理及保護茈碧湖水源地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為主,兼顧生態景觀提升,以水質淨化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為主要設計目標。茈碧湖草海溼地建設面積為650畝,低汙染水處理規模為8.5萬立方米/天,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沉沙池建設、引水堰建設、庫塘溼地系統建設、有害物種清理、生態堤埂建設、植物多樣性恢復、生態停車場及生態附屬設施建設等。

(攝影:張天磊)

茈碧湖環境保護服務中心主任郭彥斌,自2008年開始從事洱海環境保護工作,至今12年時間,見證了洱源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艱辛歷程。他向記者介紹到:“草海溼地作為茈碧湖8000多畝溼地的縮影,在建設過程中,先將水域50至80公分的底泥掏出,堆積成湖間梗和生態島,並引入具備觀賞性和經濟效益的蓮藕、睡蓮等作物,這些作物對水體修復和淨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長期運作,草海溼地的生物多樣性也已經有了顯著提升”。

(攝影:張天磊)

目前茈碧湖草海溼地已完成了19種喬木、22種灌木、14種水生植物種植,對恢復源頭生物多樣性,保護飲用水源地,削減區域汙染,減輕入湖汙染負荷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效改善入河水質,恢復流域水體的水質功能;同時,進一步恢復洱海流域生物多樣性,構建流域生態系統堡壘。

“茈碧花很挑水質的,水質不好汙染嚴重的情況下,它根本就不會出現。而現在茈碧花隨處可見,白鷺也回來了,一個人、鳥、植物和諧共處的茈碧湖呈現在世人面前。” 郭彥斌說,茈碧湖溼地建成後,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了茈碧湖的旅遊價值,吸收了大量遊人前來觀光,既起到環境工程治汙的作用,又起到環保宣傳教育的作用,同時也直接或間接的增加了地方經濟收入,是一條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好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