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宿州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岁时跟从父亲白季庚到徐州别驾任所,寄家符离。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春,从符离搬家至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白居易在宿州符离断断续续生活了二十二年,宿州的山水养育了他,这里有他童年的梦想,有他成长的足迹,有他的初恋,他把宿州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与“符离五子”的纯真情义

  白居易自幼聪颖,在刻骨学习的同时,还与符离当地俊杰“符离五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五个人分别是:刘翕习、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和贾沅犀。

  刘翕习比白居易年长十岁,贞元初(大约在公元790年前后)中进士。此时的白居易正在与湘灵热恋,刘翕习高中皇榜,无疑对白居易的科举之路有所激励。一句“得意忘年心迹亲”,可以看出白居易当年对刘翕习的崇拜。“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等诗句,体现出白居易与好友刘翕习饮酒赋诗,穷且益坚的高雅情境。“百岁几回同酩酊?一年今日最芳菲。愿将花赠天台女,留取刘郎到夜归。”《县南花下醉中留刘五》诗中表现出,白居易与刘五兄虽近在咫尺,却难舍难分的深情厚意。

  白居易与张、贾弟兄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乘闲数数来相访,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遇到雨天,好友就留宿东林草堂;月明星稀之夜,共同在濉河石桥上赏月吟咏。

  白居易所结交的“符离五子”是其人生路途中难得的挚友、诤友、益友。多年来,他们惺惺相惜,激励共勉,“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相继驱车长安应试。“齐入文场同苦战,五人十载九登科”。白居易与“符离五子”,这六个好朋友之中刘五得中最早;二张应试名次靠前,只是美退连考两次方才告捷;贾氏兄弟,沅犀运气欠佳,连考三年不中,居易鼓励他“三年不鸣鸣必大”,后也得中。

  白居易三十二岁时(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时任岐阳主薄的刘翕习写了一篇《秦中行路吟》寄给白居易,流露出归隐之志。白居易写诗赠好友,对其诗文予以高度评价,称之“吟之句句披沙金”,并规劝好友“须知通塞寻常事,莫叹浮沉先后时”、“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乡,五十身荣未为晚”。对朋友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离开符离之后,还多次来符离探望归隐不仕的好友刘翕习和贾氏兄弟。从其《新丰路逢故人》诗中“知君不得意,郁郁来西游”、“惆怅新丰店,何人识马周”之句可以看出,白居易遇见的这位故人不是刘翕习,十有八九便是贾氏兄弟。因为诗中的新丰就在流沟寺、武里山附近。写此诗可能是机缘巧遇:白居易前往新丰探望外祖母,同时探视在武里山隐居的刘五,路上巧遇故人,高兴之余,故赋诗以纪念。

  和符离女孩湘灵的恋爱

  白居易十一岁来到符离毓村时,认识了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家女孩湘灵。此时,两人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玩伴。湘灵虽为农家女,但从小天生丽质、兰质蕙心。白居易读书之余,经常与湘灵在一起嬉戏玩耍。

  八年后,白居易已由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湘灵也由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丫头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大姑娘。此间,甜蜜的情愫已在两人的心中暗暗萌发。白居易在《邻女》诗中描述了他此时眼中的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大约发生在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即白居易从衢州返回符离毓村探亲期间。是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白居易十七岁时,其父徐州任满,改任大理少卿、衢州别驾,白跟从父亲到衢州离家两年。虽说江南自古出美女,可他寻寻觅觅,回到符离老家才发现,邻家少女湘灵才是自己今生今世的最爱。

  白居易在《采莲曲》中描述了自己与湘灵在符离濉河约会羞涩而甜蜜的一幕:“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不久,白居易又返回了衢州。在衢州,白居易常常魂不守舍,湘灵的倩影总在脑海中闪现。为表达对湘灵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昼卧》:“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夜坐》:“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三两声。”意犹未尽,再赋《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终于被母亲探知。白居易的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反对白居易与湘灵交往。白坚持非湘灵不娶。此后,白与父母就婚事问题互不妥协。

  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白居易二十岁时,白父改任襄州别驾。白的母亲与外祖母和两个弟弟回到了符离家中,白被迫跟随父亲到了襄州。

  白居易从襄州去长安游学。在长安盘桓一段时间,不顾父母亲的阻挠,又匆忙赶回符离与湘灵相会。久别重逢,他把在长安写的《寄湘灵》诗赠给湘灵:“泪眼凌寒咽不流,每临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倚栏杆独自愁。”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五月二十八日,白父卒于襄阳任所官舍。白居易赴襄阳为父治丧结束后返回,在符离毓村东林草堂家里为父守丧四年。在这段时光里,他时常与符离五子探讨学问,与湘灵互诉衷肠。

  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月十四日及第,九月回到符离家中。他在自己高中皇榜、母亲高兴时,正式提出娶湘灵为妻的要求。白母性格偏狭、固执,决然拒绝了。离别的前一夜,湘灵连夜为白居易赶制了一双“锦表绣为里”的绣花鞋。白居易在万分痛苦中写下了《潜别离》:“不及哭,潜别离;不及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春,白居易回符离搬家。此时白居易三十三岁,湘灵已二十九岁。临来时,白再次哀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母亲仍然拒绝了。临走时,为湘灵写下了《生离别》:“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白发!”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相对浴红衣。此情此景,是何等的悲伤!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三十七岁时在母亲以死相逼下被迫与杨虞卿的堂妹结婚。由于心里仍爱恋着湘灵,此后,他在苦闷中又为湘灵写下了《感镜》、《感秋寄远》、《感情》、《旧梦》、《夜雨》等多首包含无限深情的诗篇。《感镜》诗对湘灵的思念感人至深:“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白居易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二月二十五日回到符离迁外祖母和小弟灵柩时,最后一次见到了恪守非己不嫁的湘灵。此时,白居易已四十二岁时,湘灵也三十八岁。他满怀内疚地写下《逢旧》诗赠湘灵:“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别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五十三岁那年,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沿汴河乘船回京途中,特意在宿州埇桥码头下船,绕道去符离毓村探望湘灵。此时,湘灵已离开符离,再也见不到三十多年来让其魂牵梦绕的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宿州山水的无限眷恋

  白居易一家与宿州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公与本州刺史李洧,潜谋以徐州及埇口城归国”(白居易《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因拒叛军李纳有功授徐州别驾。由于武宁军所在地的徐州局势不稳,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决定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将家眷安置在徐州辖区内的符离县毓村生活。白居易的二叔白季般,长时期任徐州沛县令;从祖叔白季康曾任徐州彭城令、宿州虹县令;从祖兄六兄,曾任符离县主簿。

  白居易的外祖母一直跟随白居易一家在宿州生活。白居易和白行简兄弟俩,均由其外祖母抚养教育成人。白居易一家的饮食起居全靠其外祖母操持。从他的《唐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墓志铭》一文中可以推知,白居易和白行简兄弟俩小的时候,其外祖母跟随他们在符离毓村东林草堂生活,大概是在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白居易二十六岁时其外祖母迁往古丰县官舍独立生活。是年,白居易在符离为父守丧三年期满将要离开符离,白居易的母亲在幼子夭亡、夫君过世的接连打击下精神近于崩溃,被其长兄白幼文带回洛阳老家,其外祖母睹物伤情,既不愿回洛阳,又不愿在符离毓村东林草堂老房子生活,在符离主薄六兄的关照下,搬到了古丰县闲置的官舍居住。从符离毓村到古丰县官舍大约有五十里路程。武里山、朱陈村、流沟寺等地均在这附近。他的诗文里多次出现武里山、朱陈村、新丰、流沟寺等地名,这说明白居易经常前往这里探望外祖母和好友刘翕习。

  曾任符离县主簿的从祖兄和小弟白幼美过世后也葬于符离濉南古原。白居易在《祭符离六兄文》中悼曰:“春草之中,画为墓田。睢水南岸,苻离东偏,其地则迩,其别终天。”在《祭小弟文》中悼曰:“昔权殡尔,濉南古原。今改葬尔,渭北新阡。”元和八年白居易才将其外祖母和小弟的坟迁走。

  白居易离开宿州十六年,其弟侄仍在宿州生活。直至在他被贬谪江州的第二年,即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其长兄白幼文才将他们带到江州。他在《答户部崔侍郎书》中曾提到:“长兄从宿州来,又孤幼弟姪六七人,皆自远至。”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回京路过宿州时赋《埇桥别业》诗。诗曰:“别业埇桥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其中“别业埇桥北,抛来二十春”印证了清道光十三年《白氏宗谱》和渭南《白居易年谱简》记载他在符离生活二十二年说法的无误。

  他的诗文中有很多是描写宿州风土民情和秀丽风光的。

  符离濉南草原上的野草为他提供了灵感,其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十六岁时在宿州符离毓村东林草堂家中写成的。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名句。

  《朱陈村》一诗,描写了今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一带朱陈村的古风民俗。朱陈村民风淳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有财不经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白居易对自己命运多舛,发出由衷地感叹。朱陈村可是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啊。

  另外,白居易在《重到毓村宅有感》、《题流沟寺古松》等多篇诗作中,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宿州山川草木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与宿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